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地质学 生态相关记录252条 . 查询时间(0.891 秒)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地退化是一项十分严峻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定量分析土地退化及其恢复情况,对于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决策至关重要。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约为456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47%,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下,区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是中国乃至全球土地退化的重要分布区,也是我国一系列生态工程的重点实施区域。然而,该区土地退化与恢复情况的研究仍不够全面,尤其缺乏定量...
2018年9月25日,由我所青年促进会小组、生物地球化学组、科技处和人事处共同邀请,西弗吉尼亚大学的Ember Morrissey 博士对我所进行了学术访问。25号上午, Morrissey 博士在白娥研究员和王超博士的陪同下,参观了生物地球化学组北楼实验室,对微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日常维护提出了宝贵意见。随后她与生物地球化学组师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术研讨,听取学生对各自工作的介绍,回答学生提出的问...
近日,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编委会通告,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及学科专家评审,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主办的《冰川冻土》《沉积学报》《地球科学进展》《高原气象》《兽类学报》《天然气地球科学》《遥感技术与应用》《中国沙漠》8种学术期刊再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第8版)。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世杰带领研究团队以中国石板塘喀斯特流域为研究对象,耦合SWAT模型和CASA模型,对流域2000年和2010年的净初级生产力(NPP)、产水量以及产沙量进行了模拟和估算,在此基础上引入风向玫瑰图对这三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和协同关系进行了研究。该研究重新理解和定量评估了喀斯特典型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拓展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研究...
2018年6月24日~25日,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办的新时代地质勘查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以“绿色、创新、合作、共赢”为主题,旨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宣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凝聚绿色发展共识,奋力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为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新时代地质行业的突破,构建“地质+平台”,扩大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谋求传统...
日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矿产资源研究中心在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等10余项项目的资助下,自1999年开始,经过多年努力,对我国及中亚区域(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航磁、航重等异质异构多元数据处理,按照统一规范,完成数据的同化融合,建成中亚及新疆地质矿产大数据库系统。该数据...
近日,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地理景观遥感学科组研究人员利用中科院建设完成的中国土地覆被数据库中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期城镇用地和湿地数据,系统探讨了1990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城镇用地扩张和湿地损失的时空格局,并进一步分析了城镇化直接占用湿地的数量、格局及其地理分布差异;对比了数据库中湿地数据与我国国家尺度上已有的湿地调查或遥感估算的结果。
油藏位于地下深部,具有厌氧、高压、高温和高矿化度等环境特点。油藏环境中栖息的厌氧微生物,形成了独特的微生物类群。作为地下生物圈的组成部分,油藏环境微生物独特的物种多样性与代谢功能多样性,使其不仅在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生物技术领域也有巨大应用潜力。微生物采油技术(MEOR)是利用微生物在油藏中的生长代谢活动或其代谢产物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综合性技术。定向调控油藏内特定功能微生物...
在对新疆艾比湖近代岩芯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基础上,结合数理统计学方法对元素的来源及其反映的环境演变历史进行了探讨,最后利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岩芯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艾比湖岩芯沉积物中元素组成基本可以分为3类:第1类元素包括Fe、Mn、V、Ni、Li、Cr、K、Al、Co、P、Ti、Be、Pb、Cu、Ba和Zn,主要来源于流域陆源碎屑物,受流...
利用遥感技术研究区域生态变化特征,具有实时、快速等优点。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集成了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4个遥感指标,对2002—2013年间宝鸡市城区(陈仓区、金台区和渭滨区)及其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2—2013年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等级提升的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9.50%,等级下降的面...
以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土楼所在地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及其规划保护区(湖高区)为研究区,选取1988年、1996年、2002年、2009年和2014年5期Landsat 系列卫星影像,应用多分类器集成及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based ecological index,RSEI)获取研究区5个时期土地覆盖分类图及RSEI图,采用分类后变化检测方法获得研究区土地覆盖及生态环境变化情...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宋俊俊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法国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合作,综合野外对岩性、沉积构造的观察及室内对沉积微相的分析,根据西准噶尔晚泥盆世洪古勒楞组下段产出的介形类组合特点,识别出活动板块边缘岛弧区介形类三种组合:OA1(Hollinoidea-dominated assemblages)以荷尔介类为特征分子,代表前滨环境;OA2(Bairdi...
一般认为,奥陶纪末赫南特冰期造成了两幕式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使得在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中初步成型的早古生代演化动物群遭到第一次重创。然而受地层发育的制约,上奥陶统赫南特阶高分辨率地层学仍未建立,导致对该时段冰期事件的幕次和持续时间、大灭绝事件的基本过程和背景机制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认识仍未达成共识。
2017年12月6至8日,第二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简称DBAR 2017)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芬兰、泰国、印度等国的2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约200名学者参与会议。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永栋领衔的中瑞科研团队,与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Vivi Vajda合作,在《地质学杂志》(Geological Magazine)在线发表了关于四川盆地南部晚三叠世陆相生态系统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