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文学理论 文艺美学 文学批评 比较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南阳作家群研究 中国各体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史 东方文学 俄国文学 英国文学 法国文学 德国文学 意大利文学 美国文学 北欧文学 东欧文学 拉美文学 非洲文学 大洋洲文学 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相关记录81条 . 查询时间(0.562 秒)
为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设,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规定的范围内,民族文学研究所开展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工作。
近日,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卢桢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10期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专栏发表论文《新时期以来中国城市文学的现代化叙事》,全文约2.5万字。
2022年3月17日,白庚胜同志著作《白庚胜文集》捐赠仪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文所)会议室举行。仪式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分别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和民文所捐赠了《白庚胜文集》第一批出版成果《东巴神话研究》《纳西学论集》《民间文化保护前沿话语》等18卷。民文所党委书记丁国旗、所长朝戈金、副所长斯钦巴图、副所长王瑾瑜,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常务副馆长何涛以...
2012年中国科幻文学虽然没有出现《三体》那样的巨著,但总体成绩颇高。最受瞩目的事件是“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和“科幻银河奖”的颁发。2012年,这两个奖项的参与范围与规模都超过以往,可见,人们更加热爱科幻了。可以说,华语科幻文学逐渐走向兴盛,标志着中国人的想象力和科学创新力正在逐渐出现复兴。
当雪花主火炬的焰火缓缓熄灭,作为“双奥之城”的北京,再一次用发自内心的真诚感动了世界。伴随着草长莺飞的春日序曲,一次关乎冰雪的奇幻之旅,镌刻在了记忆的深处。推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拥抱冰雪经济,释放发展潜能。冬奥会闭幕式上所展现的浓厚的人文气息,正是人文奥运理念的又一次生发,体现了在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不断深化。从2008年的盛夏时分到2022年的正月新年,“双奥之城”的北京以...
虎,是百兽之王,也是中国人熟知的十二生肖之一。目前已知最早的相关记载,是在秦墓出土的竹简上,“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等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相配。至少在东汉以前,人们已普遍用生肖动物来记录出生年份,这种习俗沿用至今有近1700年的历史。中国人无一不知晓自己的生肖。
日前,吴翔宇老师与朱自强教授、徐德荣教授、杨鹏教授共同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畅谈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在于译者与读者之间的不对位关系。”吴翔宇表示,译者与读者两代人的沟通和交流给儿童文学翻译带来挑战,儿童文学翻译的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如何使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有效贯通,并体现为一场契合儿童文学“儿童性”与“文学性”双重属性的文化旅行。吴翔宇认为,“儿童文学翻译实质上是一种语...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
可以说,今天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域的各个古老民族的存在和文化延续,将是人类对自身的救赎,因为我们曾长时间缺乏对不同文化和传统的理解和尊重。在这个新的世纪,我们唯一的体验是,思想和肉体都时刻置身于一个碰撞、交叉、重构、加速的境况之中,由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激荡、变化、失落、回忆、割舍、放逐的时代,作为人类永远的良心,我们身处世界各地的土著民族诗人必将给人类奉献出最伟大的、最富有人类情...
2021年3月,暨南大学文学院蒋述卓教授与其学生李石在《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发表了《新中国精神与文学经典的生成》一文。该文揭示了文学中的新中国精神的演变历程以及新中国精神与文学经典生成的互动关系,其内容主要有三部分。
近日,文学院蒋述卓教授与其学生李石在《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发表了《新中国精神与文学经典的生成》一文。该文揭示了文学中的新中国精神的演变历程以及新中国精神与文学经典生成的互动关系,其内容主要有三部分。文章第一部分揭示了新中国精神在新中国文学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形态,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民族团结精神”“反思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与时俱进精神”“多元共...
近日,由我院沙红兵老师撰写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分析性思维》一文在《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12期上发表。沙红兵老师在此篇论文中主要阐述了在中西比较的参照系下,直观感悟已成为概括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与特点的标签之一。其实,古代文学批评既不缺乏也不可能离开分析性思维。这种分析性思维没有采取西方科学——哲学传统的纯智性、纯理论的形式,而是深植于古代社会、历史环境,与传统哲学、文化思维方式整体关联,具...
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中心丁帆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7期发表了《现代性的延展与中国文论的“当代性”建构》一文。文章认为,“现代性”概念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艺理论和批评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未能全面理解“现代性”与“当代性”的复杂关系,中国学界的“现代性”研究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边界模糊、概念混杂等问题,亟须建构出一套根植于中国本土文艺实践、有效超越现代性理论的文艺理论范式及批评方法。
近期,我校两位教师的学术成果相继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牟成文教授撰写的学术论文《人民意志:马克思法哲学的思想特质》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2020年第3期。文学院付林鹏副教授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周代的文化认同与文学交流——以音乐制作、语言传译为中心》在《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发表。
近日,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林忠军教授所撰写《晚清易学之转向》一文在《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发表,全文18000字。该文以晚清时期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和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语境为视域,论述了晚清学者和易学家以经世致用为学术宗旨,通过重新思考与解释易学中汉学与宋学、象数与义理、道与器、变与不变等关系问题,探索救亡图存、富兵强国的心路历程;阐明了他们为化解当时社会发生的重大危机对于其政...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