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电子技术 光信息技术 光学仪器及技术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光学工程相关记录4939条 . 查询时间(0.321 秒)
2024年3月1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硅基材料与集成器件实验室蔡艳研究员、欧欣研究员联合团队,在通讯波段硅基铌酸锂异质集成电光调制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团队成员利用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标准180 nm硅光工艺在八英寸 SOI上制备了硅光芯片,然后基于“离子刀”异质集成技术(图1),通过直接键合的方式将铌酸锂与SOI晶圆实现异质集成,并通过干法刻蚀技术实现了硅光芯片波导与LN电光...
2024年3月13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科研团队与中国医科大学展开合作,通过构建体外仿生腹膜,研究了纳米机械分析结果与胃癌恶性程度以及腹膜转移的联系。研究成果以Nanomechanical Analysis of Living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to Identify Gastric Cancer Cell Malignancy Based on a...
2024年3月1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异质集成XOI团队,在通讯波段硅基磷化铟异质集成激光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基于“离子刀”异质集成技术成功制备出高质量4英寸硅基InP单晶薄膜异质衬底(InPOS),并进一步制备了性能优异的晶圆级硅基1.55 mm通讯波段法布里-珀罗腔(FP)腔激光器,得益于高质量的硅基磷化铟单晶薄膜,器件连续波(CW)模式下单面最高输出功率达155 mW且...
近日,南京大学陈鹏副教授、陆延青教授团队在软物质光子学领域取得新进展,设计了一种均匀自组装的手性液晶结构,深入剖析其光子能带的特殊物理性质,引入光束入射角作为新的调控维度,动态控制矢量不可分离态的逻辑旋转,执行了一系列量子门的经典对应,并进一步探究了该元件在角位移追踪、逻辑网络等方面的应用潜力,为经典不可分离体系和软物质光子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技术。
2024年3月11日,“夸父一号”卫星(ASO-S)科学团队利用“夸父一号”卫星上的白光太阳望远镜(WST)观测数据,揭示了太阳白光耀斑并不罕见,并捕捉到耀斑环上的连续谱辐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olar Physics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光谱测量是科学和工业研究中非常强大且广泛使用的表征工具之一。传统光谱仪通常需要使用机械可移动的部件,虽然能实现超高的光谱分辨率和极宽的光谱范围,但其笨重的尺寸和重量阻碍了将其集成到实验室光学系统、汽车电子系统、工业检测设备,甚至是智能手机的可能。
氮化镓(GaN)基材料被称为第三代半导体,其光谱范围覆盖了近红外、可见光和紫外全波段,在光电子学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GaN基紫外激光器由于波长短、光子能量大、散射强等特点,在紫外光刻、紫外固化、病毒检测以及紫外通信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但由于GaN基紫外激光器基于大失配异质外延材料技术制备而成,材料缺陷多、掺杂难、量子阱发光效率低、器件损耗大,是国际半导体激光器领域研究的难点,受到了国内外的极...
2024年3月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502组群)包信和院士、傅强研究员团队在界面限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开放的TiO2等氧化物载体表面能够提供限域环境,驱动In2O3颗粒在CO2加氢反应气氛中自发单分散为高活性InOx纳米层结构。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薛加民课题组与华东师范大学和东南大学团队合作,揭示了新型滑移铁电与传统铁电的不同性质,展示了它在多值存储方面的应用潜力,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近日,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王瑜副教授、陆延青教授团队以具有优异环境友好性和生物相容性的天然蚕丝蛋白为基质材料,发展了水蒸气诱导的多策略纳米压印技术以及多模态三维变形技术,进而构建了大尺度、可擦写、可重复编程、多功能的光学成像系统。该光学平台展现了2D/3D信息编码、多通道成像、以及多模式信息复用的能力,在多维度显示、多阶段加密、多层不可克隆防伪、以及3D高安全加密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改善面部健康状况对于所有年龄段人群都具有重要意义。光动力是一种新兴非侵入性技术,利用光动力效应可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苏业旺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杨亚研究员团队和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李锐教授团队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光动力可拉伸电子面膜(SEFMPT),它集成了红-蓝-绿三色LED阵列,具备便携、照度均匀和解放双手等优点,实现了皮肤抗衰老、痤疮治疗和皮...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高研院”)纳米气泡研究团队在氢气纳米气泡原位产生检测及其增强(类)重金属污染去除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Hydrogen nanobubbles generated in situ from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 with water to further enhance selenite sequestration”为...
3D打印又名增材制造(AM),因得天独厚的自由成形能力满足了高端装备和构件对高集成性、多功能性、轻量化、一体化的需求,被认为是制造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因此3D打印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关注和初步应用。然而,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3D打印制备的材料在循环载荷下的疲劳性能普遍较差,制约了其作为结构承力件的广泛应用。因此,如何提升3D打印材料与构件的疲劳性能是国内外学术界与工程界热切关注的焦点问题。
适应性选择是影响人类表型发展和分化以及种族人群之间疾病易感性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基因组中非编码元件占据超过98%的区域,和蛋白编码元件一样,非编码元件在表型塑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024年来,人类基因组范围的非编码调控元件如增强子、启动子得到了系统的鉴定与注释,然而这些非编码调控元件在人群适应性选择中所扮演的角色仍缺乏系统的研究。
当前,基于边缘智能计算设备运行的人工智能应用日趋复杂和高精度。为降低边缘设备运行的延迟和功耗,存算一体技术被应用在边缘设备端,通过减小数据搬运的开销最大化减少边缘设备上的延迟与功耗。而传统的存算一体宏仅支持使用整数型数据计算,难以支持日趋高精度、高复杂度以及片上训练的边缘端智能计算任务。仅使用单一模拟或数字方案的存算一体宏,难以在能量效率、面积效率和精度上取得最优化。如何有效结合模拟存算与数字存算...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