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 >>> 工程数学 工程控制论 工程力学 工程物理学 工程地质学 工程水文学 工程仿生学 工程心理学 标准化科学技术 计量学 工程图学 勘查技术 工程通用技术 工业工程学 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6-180 共查到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相关记录11297条 . 查询时间(5.755 秒)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利:在柔性衬底上制备透明导电薄膜及透明异质结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利:溅射、沉积分离腔式真空薄膜沉积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扩散池膜组件,为各种形式的传统扩散池提供至少一个独立的屏障小室,用于模拟物质穿过单层或多层半固态或非固态屏障的扩散过程。该膜组件由外壁、滤膜、定容圈和增强网组成,通过滤膜与定容圈的交替重复排列围成至少一个屏障小室将扩散池的供体室与受体室隔开并允许物质扩散穿过。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专利: 沉积薄膜的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孔磷酸铝分子筛膜的离子热合成方法,以咪唑基离子液体为溶剂,在氧化铝载体表面,通过离子热两步合成的方法,合成AlPO4-42分子筛膜。该方法的特点是采用离子液体作为溶剂和模板剂,在常压下进行晶化反应,克服了分子筛膜常规合成过程中,系统自生压力带来的安全隐患;无酸碱废液排放,环境友好;操作简便,无需进行合成液老化,无需引入晶种,易于工业化扩大生产。
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网状隔膜的胶体电解质超级电容器,其特征在于:采用网状隔膜代替传统的隔膜,该网状隔膜位于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将正、负电极隔开;胶体电解质充满正、负电极活性物质的孔道,并通过网状隔膜的网孔相互连通,构成电解质离子迁移通道。采用网状隔膜,既可以避免发生正负极短路,又可以大幅度降低电解质离子在正负极间的迁移阻力,与采用无隔膜结构和胶体电解质的超级电容器相比,该超级电容器具有安全性高和封装...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流电池用多孔膜及其制备和应用,多孔膜由有机高分子树脂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和在电解液中可降解的有机或无机成分的一种或二种以上为原料制备而成;可降解的成分含量为有机高分子树脂质量的5~40wt%;在制备过程中采用恒温恒湿条件制备而成。该类膜具有多级孔结构,能有效的实现不同价态离子间的分离,保持膜的离子膜的离子透过选择性。该类复合膜工艺过程简单,工艺环保,孔结构可控,成本低,容易实现批量生...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专利: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场发射阴极的制备方法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专利:一种薄片状LiFePO4纳米晶粉体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耐高温的选择性太阳能吸收膜,其特征在于:其由透明搪瓷母体和超细金属颗粒按一定比例组成;其中:超细金属颗粒具体为以下几种之一或其组合:镍基合金、铁基合金、镍、铁、铬、铝、锌、钨、钼。由本发明得到的选择性太阳能吸收膜为具有微孔结构的金属/搪瓷复合薄膜,其耐热温度达到600℃以上,太阳能吸收率达到95%及以上,红外辐射率小于5%,并具有良好的耐大气腐蚀性能。所述的制造方法可适合于批量自动化生产,可将...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专利:薄膜材料电/热/力藕合作下性能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本发明涉及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领域,具体是一种适用于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有机无机复合质子交换膜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首先,以聚合物为原料,通过浓硫酸磺化,制得磺化聚合物;然后,加入不同比例的杂多酸,搅拌溶解得到成膜液;再用聚丙烯锂离子电池隔膜作为增强膜,利用流延法、涂浆法、浸胶法等成膜方法来制备磺化聚合物/杂多酸/聚丙烯复合膜。本发明制备的复合膜具有良好的阻钒性能、溶胀性,质子传导性、机械性能...
本实用新型属于金属材料表面沉积超硬多层涂层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钛/氮化钛多层薄膜的沉积装置。它是在同一个真空室中,通过交替通入不同气体,开启电弧蒸发源沉积超硬多层薄膜,可以实现多层薄膜厚度的精确控制。在该沉积装置通入氩气和氮气的管路上接有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时间继电器和气体质量流量显示仪,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连接时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连接气体质量流量显示仪。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电弧离子镀沉积多层薄膜时采...
本发明涉及阳极氧化铝膜的制备技术,具体为一种制备孔径可控、通孔阳极氧化铝膜的方法。本发明将带铝基底的阳极氧化铝膜在高氯酸和丙酮混合溶液中进行阳极电解处理,可在短时间内(2-300s)获得两端开口、孔径可控的阳极氧化铝膜,阳极氧化铝膜的顶端和底端孔径分别在10-100nm和5-25nm范围内精确可控。将经阶梯降压法氧化带有铝基片的氧化铝膜置入高氯酸的丙酮溶液中,施加比成膜电压高5~15V的电压,进行...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基质膜、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该混合基质膜包括基体材料和填料,基体材料为聚醚酰亚胺,填料为分子筛,聚醚酰亚胺选自结构式为式I所示的聚醚酰亚胺中的一种或几种,式I:其中:A为—O—、Z为其中,R为H、CH3或OCH3,B为—O—、—CH2—、—CO—、—SO2—或通过采用上述聚醚酰亚胺作为基体材料,能够充分利用聚醚酰亚胺中的极性醚氧基团提高对CO2的选择性,同时,将具有固有互联孔隙...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