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耕作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作物耕作学相关记录1321条 . 查询时间(2.701 秒)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备耕正当时。最近,随着气温的快速回升,小麦已陆续进入拔节期,正是抓好小麦田间管理、谋划水稻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也是夺取夏熟丰收、奠定全年粮食丰收的重要窗口期。为了更好地指导广大农户掌握优良食味粳稻的优质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3月9-10日,粮作所王才林研究员赴无锡市锡山区和常州市金坛区开展优良食味粳稻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培训。无锡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农技推广部门负责人、项目实施乡镇...
2022年3月3日下午,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任谢建华一行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访问,并与“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以下简称“质检中心”)就耕地质量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举行了交流座谈会。
兰雪梅,女,汉族,出生于1985年10月,甘肃临泽人。研究方向:耕作栽培与生态生理
为进一步做好亚夫科技服务专项“六合区稻-肥轮作水稻绿色生产模式创建与示范”技术推广工作,2022年1月21日,由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亚夫科技服务团组织的“六合区水稻绿色生产技术培训会”在项目基地南京骏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顺利召开。会议邀请六合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何玉奎和六合区农业农村局耕地质量保护站站长徐丽萍分别作题为“耕地轮作休耕技术和政策解读”、“开展化肥减量增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
以稻麦秸秆增值利用为目的,以秸秆加工-肉羊养殖-稻麦种植产能匹配预测技术、秸秆机械收集与加工技术、发酵秸秆饲料混配技术和羊粪有机肥替代化肥还田技术为核心,构建的“秸秆机械收集裹包微贮-发酵饲料养羊-羊粪有机肥制取-农田应用”现代“草-羊-田”农牧循环生产产业链,可为长三角稻麦二熟地区复制应用。2019年被列入院系统主推技术。已在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应用,生产的商品稻麦秸秆发酵饲料已应用于光明、伊利...
2021年12月26日,滨海盐碱地改良利用学术研讨会暨 “环渤海盐碱地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技术模式及应用”项目研讨会在济南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10家单位及“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环渤海盐碱地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技术模式及应用”项目骨干等9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由刘兆辉研究员主持。
刘万茂,宁夏大学农学院硕士生导师,讲师,主要从事作物高产生理生态等方面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宁夏重点研发项目(引才专项)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近年来,累计发表 SCI 论文2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Food and Energy Security》、《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和《European J...
202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拟招收博士研究生约500人,其中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约480人(含联合培养项目),全日制兽医专业博士研究生约20名。以上拟招生数包含硕博连读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实际招生数以国家下达招生计划数为准。招生专业及招生人数详见附件《中国农业科学院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截止2021年11月3日止,鄂州基地油菜轮作试点播种面积已过千亩。为鼓励油菜轮作,中央按亩平补助150元资金支持湖北利用冬闲田扩种油菜试点。省农业农村厅协调华容区将我院鄂州基地列入试点范围。分别免费提供“阳光2009”“阳光50”优质油菜种子600斤和油菜专用复合肥30000斤。近日又免费提供旋耕、播种、施肥、开沟一体化拖拉机在鄂州基地耕种近一周,将包括水稻田在内的所有冬闲试验田全部播上了油菜种。
2021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李亚兵研究员团队开展了农田种植制度优化相关研究,通过综合评估不同玉米种植制度的环境、经济和净生态系统经济效益,发现二月兰和玉米轮作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更清洁高效的玉米生产方式,为农田种植结构优化、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相关研究成果以“Advantages of an Orychophragmus violaceus-mai...
聂胜委,男,1979年9月出生,河南汝州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耕作制度、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营养施肥等方面的研究。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子课题、河南省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基金、河南省超级产粮大省奖励资金扶持粮油良种培育等项目的科研工作。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等各类奖励6项,主编、副主...
吕军杰,1970年生,男,研究员,洛阳市优秀专家,主要从事旱作栽培及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获省级成果6项。
吉林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团队,是以崔金虎教授为带头人,以王洪预、张玉斌、李秋祝、赵磊、李斌、石武良、麻莹为骨干,始终奋斗在教学科研与帮扶一线的队伍。团队骨干成员均拥有博士学位,具备丰富的作物生产理论与实践经验,主持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5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12项。团队注重研发与创新,技术推广成效显著,近五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80万...
2022年我院拟招收硕士研究生约1210人,其中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约494人,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生约700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生16名。以上拟招生数包含推免生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实际招生数以国家下达招生计划数为准。招生专业(领域)及招生人数详见《中国农业科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全国统考招生专业目录》。
温度是影响水稻品种形成和地域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籼稻低温耐受性较弱,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和淮河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粳稻低温耐受性较强,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和东北部。目前,学界对籼、粳稻低温耐受性差异的分子基础已有一定的了解,低温感受器编码基因COLD1在籼、粳稻之间存在明显差异,COLD1中单个核苷酸变化能够明显改变水稻的耐寒性。低温感受器下游信号通路众多,但哪些...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