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质学 进化相关记录35条 . 查询时间(0.369 秒)
微生物海洋学实验室目前有7名教师,其中1名教授,6名副教授,另有2名博士后。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1)海洋微生物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包括微生物在海洋环境中的时空分布格局及环境响应,海洋微生物在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中的作用等);2)海洋细菌的群体感应及群体感应淬灭(包括细菌密度感应对颗粒有机碳降解的调控作用);3)海洋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资源开发(包括海洋微生物分离培养新技术的建立、新物种的分类鉴定、...
2021年1月4日,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英古生物学者近期进行的一系列研究,为人们展现了跳蚤这类常见寄生昆虫不为人知的进化史。研究发现,跳蚤的分类学“地位”比通常认为的更低。它们的祖先可能并不吸血,体型可达现代跳蚤的4倍左右。“我们用最新的基因组学等方法,将跳蚤的基因数据与其他昆虫比对。这好比在基因层面让跳蚤‘认祖归宗’。”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蔡晨阳...
蜥脚类恐龙,是侏罗纪早期地球的王者。其家族庞大,足足演化出100多个物种。同时,它们也是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恐龙群体。在11月17日出版的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分会学报》上,古生物学家新近分析了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出土的蜥脚类恐龙头骨,以及附近岩层中的植物化石,得以了解这头蜥脚类恐龙生活时期的气候和生态系统,进而推断1.8亿年前的气候变化。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为何侏罗纪早期蜥脚类恐龙就已演化出纤长脖子...
平行进化观点认为,具有共同祖先的有机体即使彼此被分隔在相距千里的不同地域,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进化。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1月23日报道,德国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和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古生物学家为平行进化提供了新的证据:他们利用在不同地理位置发现的二叠纪早期脊椎动物牙形刺化石发现,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这些脊椎动物仍以几乎相同的方式适应各自栖息地。相关论文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生物科学》。
甲烷是地球上重要能源物质,具有极高的工业应用价值,同时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对诸如碳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有着深远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微生物介导的产甲烷作用主要由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中少量支系完成,近期研究却发现除传统的广古菌门外,其它古菌门中,如深古菌门(Bathyarchaeota)、韦斯特古菌门(Verstraetearchaeota)等也发现相关微生物具有甲烷代谢能...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以2.44亿年前罗平强壮鱼为代表综合研究全骨鱼类的早期演化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于6月24日在美国学术期刊PeerJ 上发表。在这篇长达33页的论文中(另有38页的附件文档),徐光辉详细描述了罗平强壮鱼的骨骼形态,揭示了全骨鱼类一些具有重要进化意义的头骨特征演化序列,重建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全骨鱼类进化树。全骨鱼类分为铰齿鱼类和近鲱形类,分别以雀鳝和弓鳍鱼...
2019年3月22日凌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发表了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张兴亮、傅东静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至此,地处中国宜昌长阳地区,距今5.18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软躯体化石库——“清江生物群”,首次向世界摘下它神秘的面纱,成为进化古生物学界又一突破性发现。
2018年10月31日,美国耶鲁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和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科研人员联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inosaur egg colour had a single evolutionary origin”的文章,通过对非鸟恐龙(nonavian dinosaur)蛋的颜色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恐龙蛋颜色始于单一进化起源。
洞穴适应是一种极端而有趣的生物学现象。在两栖动物中,红点齿蟾(Oreolalax rhodostigmatus)很好地适应了洞穴生活,其蝌蚪常年生活于喀斯特地貌的溶洞中,皮肤透明;而其成体则需要在洞外捕食,背部皮肤整体呈现深黑色。同时,暴露于自然光下的蝌蚪会在15小时候从透明变为灰黑色。提示其色素系统特别,既需要保证无光条件下极低的色素分布,又要保证光照下迅速的皮肤色素覆盖,以抵御紫外线。
西北大学古生物学课件第3讲生物进化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古生物学课件第3讲 生物进化
剑齿虎曾广泛分布于新、旧大陆的新近纪及第四纪时期,它们是食肉动物中一个延续时间很长的类群,最早出现于中中新世,直到全新世早期还与人类共存,之后才绝灭。有证据显示,凶猛的剑齿虎的灭亡可能归因于人类逐渐强大的能力最终战胜了它们,甚至把它们当作猎物。与现生的大型猫科动物相似,大型的剑齿虎具有捕猎上的优势,一些剑齿虎的体型与狮子或老虎接近,如成年毁灭刃齿虎(Smilodon populator)的体重可超...
英国研究人员2016年7月29日在《皇家学会生物学分会学报》上发表报告说,他们通过化石分析发现,人类祖先在恐龙灭绝后1000万年中的进化速度是恐龙灭绝前8000万年里一直所保持速度的3倍。
2016年6月5日凌晨出版的美国《科学—科学进展》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课题组卢静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借助高精度CT扫描技术,他们对4.1亿年前的掠食鱼类箐门齿鱼的精细脑腔结构进行详细研究,揭示了箐门齿鱼兼具肉鳍鱼类干群和冠群镶嵌特征,开始解开肉鳍鱼类早期演化阶段的层层谜团。
2016年4月12日至15日,德国马克思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Prof. Svante Pääbo团队的分析平台负责人Rigo Schultz应邀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访问交流,协助古DNA实验室测序服务器平台的搭建工作。古DNA实验室测序分析平台可以独立完成样本的测序,数据的初步处理及后续的深入分析,有效地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为实验室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