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耕作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作物耕作学 保护性耕作相关记录36条 . 查询时间(0.226 秒)
2023年11月30日,由农业学部罗锡文院士主持的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中国保护性耕作发展战略研究”结题验收会在广州召开。验收组由张佳宝、周卫和柏连阳院士及相关业务和财务专家共9人组成,中国工程院一局副局长左家和、农业学部办公室和项目组成员共计20余人参加。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完成的“甘蔗保护性耕作关键装备及协同调控增产技术”入选机械装备和设施工程类主推技术。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东北大部分地区干旱事件频发,引起粮食产量显著下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保护性耕作是我国北方粮食产区应对干旱的积极应对策略之一。然而,很少有研究将土壤碳排放、微生物和作物三者结合起来分析保护性耕作对自然干旱的综合响应。为此,东北地理所黑土有机碳与保护性耕作学科组以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比较了自然干旱和正常降水年份下的土壤CO2排放、土壤微生物群...
2011年5月24日—26日,中澳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与研讨会在山东省郓城县举办。此次培训与研讨会由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主办,山东省郓城县工力有限公司承办。
2011年5月24日—26日,中澳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与研讨会在山东省郓城县举办。此次培训与研讨会由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主办,山东省郓城县工力有限公司承办。
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吉林省梨树县政府承办的“北方玉米带秸秆覆盖免耕技术攻关研讨会暨中国科学院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揭牌仪式”于2010年3月27日在吉林四平市举行。来自沈阳生态所、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15家科研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吉林康达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农机开发生产单位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共7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2010年3月14日,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贾洪雷教授课题组承担的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重大项目“吉林省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通过鉴定。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8种不同保护性耕作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从生长发育看,垄膜集水处理的玉米在株高、叶面积系数等方面的生长更协调;在玉米的生育前期,平铺膜处理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玉米株高、叶面积系数、干物质量明显高于对照,而到后期,各个生育指标逐渐下降,表现出早衰;免耕和秸秆覆盖处理在前期生长发育缓慢,株高、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量均不同程度低于对照,到中后期,生长发育加快。从产量形...
综述保护性耕作的起源、概念、内涵,以及国内外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重点探讨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技术模式,对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抛秧技术和免耕抛秧栽培的方式和研究进展进行了分类介绍,讨论了稻田免耕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稻田免耕技术创新予以展望。
2006~2008年在四川省广汉市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水稻氮肥调控试验,设置不同秸秆还田量(0、6000、12000 kg/hm2)、施氮量水平(0、150、210 kg/hm2)以及氮素分配比例(6∶2∶2、6∶3∶1、8∶2)。结果表明,和施N 150 kg/hm2相比,N 210 kg/hm2处理水稻分蘖力、干物质积累量、开花期的植株个体和群体质量均有升高,花后茎鞘贮藏物质的输出及光合物质...
就我国水田主要种植模式、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的现有基础和必要性作简要综述, 介绍我国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研究 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
【目的】明确中国典型生态区保护性耕作主体模式及农户采用情况,并揭示影响农户采用的因子。【方法】在典型生态类型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成都平原、西北绿洲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区,通过农户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获取原始数据,统计分析影响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因子。【结果】研究发现,华北平原和成都平原农户保护性耕作采用率较高,东北平原和西北绿洲区相对较低;不同区域均有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保护性耕作模式,...
土壤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暖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保护性耕作具有减少土壤侵蚀、提高秸秆利用效率和增加土壤有机质等特点,对土壤碳汇效应具有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在保护性耕作上对土壤碳循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保护性耕作碳循环方面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保护性耕作的农田碳效应及其机制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对国内外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碳效应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客观详尽的阐述,并再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
【目的】传统耕作方式和秸秆焚烧造成土壤有机质的大量损失,使农田成为温室气体一个重要排放源,本文旨在研究保护性耕作对稻田CH4排放通量及其温室效应的影响,为评价耕作措施对土壤固碳潜力和温室气体减排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翻耕秸秆不还田(CT)、翻耕秸秆还田(CTS)、旋耕秸秆还田(RTS)、免耕秸秆还田(NTS)处理的稻田CH4排放进行连续观测,分析稻田CH4排放特征及其温室效应。【结果】在秸秆...
当今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和人口膨胀的巨大挑战,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南北美洲、澳洲国家的主流耕作方法,欧、亚、非洲国家也在应用推广。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农艺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试验相对较晚。1991年以来,研究了大批轻型以及驱动型免耕播种机具,通过农艺农机结合的田间试验形成了一批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