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文学理论 文艺美学 文学批评 比较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南阳作家群研究 中国各体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史 东方文学 俄国文学 英国文学 法国文学 德国文学 意大利文学 美国文学 北欧文学 东欧文学 拉美文学 非洲文学 大洋洲文学 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库 文学 诗学相关记录167条 . 查询时间(0.102 秒)
历史上数不清的著名文人都曾路过皖江,为皖江歌唱。孟浩然、李白等人漫游吴越经过皖江,陆游、范成大等人往返四川任职经过皖江,杨万里、汤显祖等人回家乡也都经过皖江。皖江山水人文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以丰富的创作回报这片山水,使得皖江成为长江诗路的重要一环。水涌山叠,风流儒雅何处也,江水的诗情犹然热,展现一段说不尽的历史图谱、英雄气概、人间情怀。
本书是法国汉学家金丝燕教授在世界文学的格局下,突破西方文论,引入中国文论,以中西诗歌文本为对象,阐释中西诗学理论的最新力作。中国诗与诗学的宇宙维度与西方诗的口述性、自我表述性与对现实的摹仿,是人类试图超越生存圈的两种努力,无休无止,如推巨石的西西弗神话。文字与思辨性思想使诗与诗学的维度具有三个特质:关联性、美学性和超越性。
十几个世纪以来,历代诗人沿着由黄山及其南北两麓的新安江水系、青弋江水系构成的线路,或自北向南,或从南而北,水陆相接,一路赏山鉴水,发兴抒怀。他们行走的这一线路,我们称之为“皖南山水诗路”。
全观诗学是立足口头文学之本体,围绕口头文学之问题,引入多学科视域而构建的文学阐释体系。在技术路线层面,全观诗学以洛德-弗里的“口头(程式)理论”为主线,部分吸收了“民族志诗学”“演述理论”等学派的概念、工具和模型;在方法论层面,移用了斯穆茨的“整全观”概念,以整体性观点把握口头文学的全貌和特征,同时力求结合分析的方法与整体的方法;在世界观层面,以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析口头文学内外部规律的基础。
数字语音时代的来临,使基于口语的相关文艺样态得以复兴。新时代语音-口传文艺,在视觉-音频传输中彰显了强大能量,突破了书面文学的独霸局面。这种后现代式颠覆,让我们返回前现代民族民间史诗等口头传统,形成对口头诗学的再认识。口头传统表现出时间的相关性,并在历史时间性上呈现出双向的复述,即代代相传过程中活态创作的前行复述,以及力图追溯并忠实于原本的向后复述。
阐释学是关于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理论。作为一个哲学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西方学术界,并对哲学、历史学和文艺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有鉴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阐释学也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对“中国阐释学建构”的思考。实际上,中国古代有系统的阐释学方法,且历史十分悠久。古代的诸多文人和学者大多是通过“经典注释”的方式在前人观点基础上阐述自己的思想观念的。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
全观诗学是立足口头文学之本体,围绕口头文学之问题,引入多学科视域而构建的文学阐释体系。在技术路线层面,全观诗学以洛德-弗里的“口头(程式)理论”为主线,部分吸收了“民族志诗学”“演述理论”等学派的概念、工具和模型;在方法论层面,移用了斯穆茨的“整全观”概念,以整体性观点把握口头文学的全貌和特征,同时力求结合分析的方法与整体的方法;在世界观层面,以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析口头文学内外部规律的基础。全观...
数字语音时代的来临,使基于口语的相关文艺样态得以复兴。新时代语音-口传文艺,在视觉-音频传输中彰显了强大能量,突破了书面文学独占局面。这种后现代式颠覆,让我们返回前现代民族民间史诗等口头传统,形成对口头诗学的再认识。口头传统表现出时间相关性,并在历史时间性上呈现出双向的复述,即代代相传过程中活态创作的前行复述,以及力图追溯并忠实于原本的向后复述。口头传统虽难如书面文学一样遵循规范文本,却仍受制于“...
这是一个跨学科的人类学诗学团队四十余年的研究与探索之述论,其核心议题是如何在人类学田野工作中呈现与文学诗学不同的观察。诸成员从文化写作、歌谣与诗作、电影与戏剧、乐舞与绘画、数字新媒体运用,以及在跨学科、跨专业和跨方法的合作人类学实践中,展示他们和地方人民长期田野互动的人类学诗学特征,探讨对比、美学、韵律、隐喻、深情、性灵与直觉等文化表征的手法异同,以及探讨如何将诗性智慧进一步引申至文化与社会诗学观...
本文以2021年文学期刊上发表的中篇小说为考察对象,主要从叙事诗学角度解读文本,认为中篇小说回应社会焦点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文体边界和叙事逻辑的辨识度更加突显,同时,关于“中国经验”的理解和把握上更趋细化和深化,在对社会问题和生命个体的多向度透视中体现了中篇文体的生气和活力及其所蕴藏的可能性空间。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身体”作为一个与革命悖反的命题,被排斥在国家宏大叙事主题之外,但在周立波笔下,“身体”依然饰演了重要的角色。《暴风骤雨》中无论是男性身体还是女性身体都在阶级话语的支配下,呈现为写意化的身体类型,而美与危险并存的女性身体更被“物化”为一个“代码”。周立波将“日常身体”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使得身体本能得到委婉表达的同时也缓解了凝重的政治化写作氛围。
文章围绕路径、场域及材料等话题,讨论了巴·布林贝赫的诗学研究历程,通过民间文学路径和精英文学路径,进入民族文学之场域,从个体材料、本土材料和公共材料中归纳、总结和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诗学命题和范式,建构整一性诗学话语体系是其毕生坚持的主要学术方向。
新世纪以来,元诗观念在诗歌研究界广为人知,张枣实际上有首倡之功。他在名文《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中对元诗多有涉及,虽然沾染有诗人的微妙言辞,但仍提出了元诗这一视域。而他的博士论文《现代性的追寻:论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1]更是将元诗观念贯通进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整体考察,使元诗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写作尤其是现代主义实践的核心概念之一,虽然由于论述范围过大——从现代时期延续到当代——也有让元诗观念漫...
曹旭,常州金坛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华诗教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六朝文学、近代文学、中国古典文论和域外汉学;以《诗品》的系列研究享誉学术界。
刘晓旭:陈望道的诗学     陈望道  诗学  韵律  诗律       2022/2/21
陈望道存世文章中,文学作品极少,小说和散文仅有6篇,而新诗则有22首,大部分创作于1921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望道同其他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一样,试图从语言文学方面探索出一条教育、拯救国民的道路。20世纪20年代前期,陈望道编辑《民国日报·觉悟》,关注中外诗坛的动向,在该报上多次讨论关于新诗韵律的问题;20年代后期,陈望道执教于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写作《修辞学发凡》,其中也体现了其诗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