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考古学 >>> 考古理论 考古学史 考古技术 中国考古 外国考古 专门考古 考古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考古学相关记录16214条 . 查询时间(1.23 秒)
2014年7月16日至8月22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现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顺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地块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清代遗迹64处,其中墓葬63座、窑址1座,发掘总面积834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151件(套)(不计铜钱、铜币)。临河墓地墓葬布局规整,排列有序,极少有叠压打破关系,大部分墓葬保存状况较差。墓葬可分为单人葬墓、双人合葬墓、三人合葬墓、四人合葬墓,出土随葬品全部为小件器物,...
记者2024年3月20日从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获悉,龙门石窟景区伊河段发现了一件石雕造像,初步推测为一件唐代圆雕菩萨像残块。
淮安新路遗址地处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第一轮考古发掘自2023年7月开始,至2023年12月止。首次发掘区大致呈长方形,实际发掘面积1675平方米。作为2023年度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重要进展之一,淮安新路遗址是继泗州城遗址、板闸镇遗址和庆成门遗址之后发现的又一处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同类型遗址,对研究淮安地区明清漕运史、运河开发史、城市发展史、社会生活史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明清时期淮安作为“运河...
近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钱益汇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杨鑫为第一作者、首都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的文章《云贵高原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剑鞘的考察》在考古学权威期刊《文物》(cssci中文核心)发表。文章第二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勇研究员,该研究受到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滇国墓葬制度研究”(项目批准号:18BKG022)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才“培远计划”资助。
龙泉窑是我国文化内涵庞杂、生产地域广阔、规模十分壮观的青瓷窑业系统,也是中国历代青瓷工艺技术发展的集大成者,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北宋是龙泉窑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龙泉窑在北宋中期前后开始成系列、成规模地生产,地域上主要是包括庆元上垟地区在内的龙泉金村地区,可以看成是龙泉窑的真正开端,本书通过梳理龙泉历史沿革与生态环境、龙泉地区历年来主要考古工作、龙泉窑的基本时空格局,以及北宋时期龙泉地...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发的大口径沉积物柱状取样系统搭载自然资源部“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在南黄海海域完成了海上试验验证,并获取到7.89米500毫米大口径沉积物,创造了该海域大口径柱状沉积物的最长取样纪录。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7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
增江为珠江水系东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韶关市新丰县七星岭,流经广州市从化区、惠州市龙门县后于增城区正果镇东北部进入增城,增城区域内称“增江”。它自北向南纵穿增城区,在石滩镇孙家埔注入东江,总流域面积3160平方公里。增城区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东北角,东邻惠州市博罗县,北接龙门县,西连广州市从化、黄埔两区,南隔东江与东莞市相望。区域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群山起伏,中部丘陵广布,有宽广的河谷平原,南...
张长虹,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藏学学刊》常务副主编。2016-2021年曾就职于故宫博物院宫廷部。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考古与艺术、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国西藏石窟考古等。连续多年在青藏高原从事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曾经多次带队赴西藏阿里、青海玉树等地进行佛教石窟和摩崖造像的考古调查工作。
张亮,1988年生,男,汉族,四川三台人。2007-2018年在四川大学考古系学习,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8年留校,讲授《考古学史》、《中国考古学-4》、《敦煌的艺术》、《宗教考古研究》、《田野发掘实习》、《田野调查实习》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石窟寺考古。
杨锋,1978年2月生,安徽人,汉,1996年-2003年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习,先后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2003年进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工作,讲师,现主要从事GIS考古相关研究工作。
齐东方,男,1956年出生于辽宁昌图。1982年吉林大学历史系毕业,198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并在北京大学任教,1992年获博士学位,后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导师。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2022年始任四川大学讲席教授。主要从事汉唐时期考古、历史、文物、美术教学与研究。出版独立撰写、合著、主编并参加撰写的学术专著《唐代金银器研究》等二十二部,发表论文二百余篇,主要包...
石涛,男,1987年11月生于四川广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主要为先秦考古、考古学理论、植物考古、陶器分析等。
索德浩,毕业于四川大学考古学系。2006-2018年工作于成都文物考古研院,2018年7月以后就职于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现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研究与教学工作,已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简报约80篇,出版专著2部,执笔编写考古报告6部。
胡越,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研究员。研究兴趣:旧石器技术分析、第四纪释光年代学。通过结合石器技术特点和光释光年代学以及古环境变化来探索东亚地区早期人类及现代人演化、迁徙、交流、文化行为等特点,特别是中更新世及晚更新世中国西南地区的旧石器中晚期文化特征面貌及区域古人类的进化迁徙活动。专业方向: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光释光年代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