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电子技术 >>> 激光及激光器技术 微结构光学 光子集成技术 光纤光学及技术 非线性导波光学 光电探测器及光探测技术 光电子材料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光电子技术相关记录402条 . 查询时间(2.662 秒)
研究员,硕导。2012年本科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2017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纳米工程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8月入选全国博管办“香江学者”计划,赴香港中文大学交流学习。在ACS nano, Adv. Funct. Mater., Small, PNAS, Lab on Chip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或合作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了博士生国家奖学...
个人简历:2017.7至今 合肥工业大学 “黄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3-2017.6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6.11-2016.12 日本电气通信大学 访问学者;2012.3-2012.6 英国伦敦大学院 访问学者;2009.3-2015.2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2008.7-2009.2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200...
陆红波,男,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6年7月起任合肥工业大学光电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作为访问学者,曾赴美国中弗罗里达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交流访问。主要从事新型液晶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研究课题,主持研制出多色低功耗反射式液晶显示器,参与真三维自由立体显示器...
日前,CCS Chemistry 刊发了以学校为第一单位的论文“Hydrogen bonded dopant free hole transport material enables efficient and stable invert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https://doi.org/10.31635/ccschem.021.202101483),2019级硕...
教育背景:2004.9-2008.7 清华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 学士。2008.9-2013.7 清华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 博士。
2006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得光学工程博士学位)。2006年7月,到大连理工大学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13年7月,被评为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生导师。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加拿大渥太华大学 国家公派访问学者(CSC全额资助)。2018年6月,被聘为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方向)博士生导师。2018年6月,被聘为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
陈友强,1965年2月出生,清华大学博士,教授,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光电及储能特性的研究,目前主持一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主持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5项。已在ACS NANO,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二十多篇。并以第一或第二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先后承担了《高分子化学》、《无...
从业经历: 1.2017/09-至今,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2013/06-2017/09,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3.2013/05-至今,第二批 “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4.2002/09-2017/09,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
主要从事无机/有机半导体光电子材料及器件研究工作,包括近、中红外GaAs、GaSb基半导体激光器材料及器件应用,有机OPVs和OLED微结构光程利用体系的构建等。2013年晋升副研究员,2015受聘光学工程专业博导,2019年晋升研究员。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第60批资助项目1项,省部级重点项目2项,其他省部项目10项。近五年,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国防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
1996年毕业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光学工程专业留校任教,2001年至2004年在长春理工大学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获光学理学硕士学位,2011年4月在长春理工大学获光学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5年在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光学院做访问学者。2007年1月任副研究员,2012年9月任研究员,2014年9月任教授。长期从事激光技术及应用、光电子技术与仪器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主持和参与...
陈泽锋,男,教授。 2011年-2013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担任助理研究员。 2013年—2017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许建斌教授(长江学者/海外杰青);毕业后在该题组担任博士后、副研究员。博后期间获CUHK Impact postdoc fellowship 奖学金(100万港币)。之后在苏州大学担任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二维材料与及其光电器件的研究,利用二维材料的光电子...
李德慧,理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06、2009和2013在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13年至2016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工作。2016年获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回国工作。主要从事低维半导体纳米材料中能带结构的调控研究,包括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纳米片的相变、电输运、光谱学以及光电子性质的研究,二维层状材料...
面向航空航天、医工交叉等领域,一直从事微结构光纤、光纤传感、光纤陀螺、干涉式原子陀螺等相关研究,连续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以及“973计划”专题,“863计划”,预研重点基金,JKW创新特区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分别应用于“实践系列”、“快舟系列”等十余颗卫星、系列型号相关重大实验任务,水下声波探测,以及泌尿外科等领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
研究方向:1、光学惯性器件及系统技术:主要从事高精度光纤陀螺技术、光纤陀螺惯性导航系统及多源组合导航系统技术研究。2、光纤传感技术:主要从事全光纤系统方案、高精度宽带宽信号处理技术、分布式系统应用技术研究。3、先进探测成像系统技术:主要从事精密测试技术、新型探测成像技术、微纳系统集成应用技术研究。
2009.3~2010.3 国家留学基金委访问学者,德国菲利普斯马尔堡大学 生物物理;2005.3~2007.1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后研究;1999.9~2004.7南开大学信息技术科学学院,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1993.9~1997.7南开大学电子系,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学士学位。研究方向: 1)新型电子敏感材料与器件的研究,针对生物、化学、医学以及环境监测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