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考古学 >>> 考古理论 考古学史 考古技术 中国考古 外国考古 专门考古 考古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考古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相关记录28条 . 查询时间(0.731 秒)
人类如何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一直是人类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甘青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区的交汇处,自然环境的空间差异显著,不同地理单元人群的适应策略存在明显差别。同时,甘青地区作为史前和历史时期欧亚大陆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该区古代人群适应策略及其差异也一直备受关注。以往很多学者从考古学文化、动植物遗存、稳定同位素等角度进行了探讨,但基于人类骨骼或牙齿指标来反映人群适应...
随着基因组数据的涌现以及形态学数据的积累,综合利用分子序列和形态性状进行整合的数据分析逐渐成为演化生物学尤其是系统学研究的热点。整合多方面的数据比单独依赖化石信息或分子数据,能够得到更可靠的统计推断结果,从而对探讨诸多演化生物学问题具有基础重要性。由于模型的复杂性,合理运用整合分析并在模型和方法上有所突破是当前领域的难点。
甘肃临夏盆地内含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是研究新生代哺乳动物演化的理想地区。同时,盆地还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演化和气候变化等信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团队最新研究将古生物学与地层年代学相结合,建立临夏盆地最新生物-磁性地层年代框架。在新的年代框架下,哺乳动物演化与盆地构造和气候变化息息相关。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Palaeogeography, Pala...
2021年5月18日,《古脊椎动物学报》在线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研究团队在云南罗平发现一种大型的古鱼类化石,命名为“张氏翼鳕”。它体长约30厘米,长着大的口裂和锋利的牙齿,是2.44亿年前罗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基干辐鳍鱼类掠食者。
2020年10月20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在云南罗平发现疣齿鱼科鱼类,命名为云南暴鱼。它体长34厘米,是2.44亿年前(中三叠世安尼期)罗平生物群中已知较大的肉食性基干新鳍鱼类,在食物网中占据较高的位置。云南暴鱼的发现和研究更新人们对罗平生物群的食物网结构和三叠纪生物复苏的认识。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PeerJ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饶慧芸、研究员刘金毅和副研究员张驰,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杨益民、哥本哈根大学教授Westbury以及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邵庆丰合作,报道东亚更新世斑鬣狗化石的古蛋白序列,并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探讨东亚斑鬣狗化石的分类及其与非洲现生种间可能的基因交流。
2020年5月2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应邀为历史学院师生作题为《人类的生存之火——远古人类用火意义及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这是“中华文明根系研究”系列讲座的第一讲。受疫情影响,报告会借助腾讯会议线上举行,由历史学院靳松安教授主持。
2020年5月5日下午,在5月1日至4日连续四个下午的网络项目汇报会后,经过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和高校的21位评委评审和无记名投票,最终从20项终评项目中产生出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古脊椎所王社江研究员团队主持的秦岭汉中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洞穴遗址发掘名列其中。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参评重要项目云集,竞争异常激烈。20个终评项目是从国家文物局2019年正式批准的1300余个考古发...
2019年8月26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七批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认定名单,古脊椎所高星、李锋组织申报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与演化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荣获批准。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是文物行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托文博单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研型企业等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机构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主要任务是面向文物保护与利用需求,在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开展科技基础性工作和创新性...
大唇犀(Chilotherium)两性均无角,其下颌骨吻部强烈地向侧面扩展,具有两枚带锋利刃部的巨大獠牙,上门齿完全退化消失,晚中新世时期繁盛于欧亚大陆。自从林斯顿(1924)建立大唇犀新属,该属共有13个新种曾被描述,有19个其他的属种被修订归入该属,但是经过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该属内有效种被确定为10个。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课题组根据产自甘肃庆阳的一件关联寰椎的成...
泥河湾盆地拥有目前东亚最集中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群,经过多年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建立起了较为可靠的年代序列。早期的考古学工作基础扎实,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材料,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2016年至201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联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德国马普人类历史学研究所等单位,对泥河湾盆地小长梁、东谷坨等早期人类代表性遗址进行再研究,并就盆地内考古材料所反映...
2017年4月12日,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单揭晓,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彭菲主持的“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考古发掘”从25个入围强项中脱颖而出,名列榜首,得到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和媒体的高度关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海南考古团队的考古成果,写进了海南省昌江黎族自制县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纯美昌江》。该教材是由《纯美昌江》编写委员会编,2016年12月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古脊椎所李超荣研究员应编委会的邀请,特别为高中版撰写了“远古遗址”一章。教材对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5月21—23日,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河南郑州召开,本次大会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以来第一次国际化、开放式的学术大会,也是中国考古学会自1979年成立以来考古学领域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一次学术盛会。
最近一期的国际学术期刊《考古科学》(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所带领的的研究团队与法国波尔多大学Francesco d'Errico教授以及南非金山大学Lucinda R. Backwell等学者对贵州马鞍山遗址(地理坐标106°49′37″E, 28°07′18″N)中17件骨角器的研究成果。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