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天文学 行星相关记录756条 . 查询时间(0.31 秒)
据“sky&telescope”官方网站近日消息称,一组加拿大天文研究团队发现,被称为“行星之王”的木星可能拥有大约600颗直径在800米以上的候选卫星!它们大部分分布在宽阔、形状不规则的逆行轨道上。而这一新发现也引发出新争论:可以被称为卫星的天体,其尺寸的界限到底是什么?
英国《自然》杂志16日公开一项天文学最新发现:美国科学家团队首次公布了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绕白矮星旋转的证据。这一发现为一种理论提供了坚实依据,即大质量行星能够在白矮星形成期间迁移到附近轨道,并继续“生存”下去。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计划“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计划进行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环绕器携带七种有效载荷,着眼于通过对火星的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建立起对火星的总体性和全局性的科学认知;火星车携带六种有效载荷,专注于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的高精度、高分辨的精细探测和就位分析。为配合“天问一号”探测计划,推动我国火星研究,“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万卫星院士、有效载荷总指挥王赤院士、工程副...
2020年8月20日至23日,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主办的“第三届全国行星防御研讨会”在南京召开。研讨会议题包括小行星的观测与特征研究、小行星轨道偏转与利用技术、小行星超高速撞击和危害分析应对技术等。会上,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吴雪峰表示,行星科学是紫金山天文台的传统优势学科,小行星监测预警工作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希望与会专家加强交流,进一步推动我国小行星监测预警防御领域学科发展。中国空气动...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020年8月25日报道,英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的机器学习算法,已用其确认了50颗系外行星。这是天文学家首次使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潜在行星样本,并确定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假”或假阳性,从而计算出每颗候选行星为一颗真正行星的概率。最新研究结果发表于《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该研究还首次对此类行星验证技术进行了大规模比较。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结论为未来使用多种验证技术(包括他们的机器学习...
天文专家介绍,拥有“一号小行星”头衔的谷神星将于28日“冲日”,此后10多天内,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感兴趣的公众借助小型天文望远镜或双筒望远镜,就可以在繁星背景中找到它的“倩影”。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有数十万颗绕太阳运动的小行星,肉眼一般无法看到。本次“冲日”的主角谷神星约占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之间)中所有星体总质量的32%。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2006年将谷神星列为矮行星
据美国《科学新闻》网站18日报道,天文学家首次捕捉到一颗小行星正在“变身”为一颗彗星的过程,这可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可以在未来几十年内实时观察彗星的各种形态。该天体名为P/2019 LD2,它的轨道表明其是一颗半人马小行星——一类轨道并不稳定的岩石冰冻天体,由于混杂的组成成分及在太阳系周围移动的潜力,天文学家早就怀疑这种天体是柯伊伯带中冰冻小天体与定期造访内太阳系的彗星之间缺失的一环...
天文学家首次直接给绕类日恒星旋转的多行星系统拍摄“全家福”。据美国太空网22日报道,一项新研究称,位于智利的隶属于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拍摄了两颗气态巨行星绕类日恒星TYC 8998-760-1旋转的情景,鉴于TYC 8998-760-1是“小鲜肉版”的太阳,因此,最新研究有助科学家管窥太阳系年轻时的情景。研究人员表示,此前只有两个多行星系统被直接成像,且这两颗恒星都不是类日恒星。此...
2020年7月23日,值此“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之际,我所冷湖行星地质观测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青海省西宁市成功举行。青海省副省长张黎、副省长文国栋及青海省、市、州各级领导,国家天文台等科研院所领导及专家,我所副所长杨进辉、副所长魏勇等出席揭牌仪式。杨进辉代表我所与青海省海西州人民政府签署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青海省海西州人民政府关于“PAST和TINTIN望远镜项目”的合作协议...
2020年7月14日下午,何梁何利基金(香港)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基金评选委员会秘书长段瑞春等专程来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宣布了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批准并发布国际公报,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17452号小行星式命名为“吴汝康星”。
2020年7月10日,由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简称“地空系”)主办的“南方科技大学-中山大学行星科学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的形式进行,主会场设在南科大创园9栋401会议室。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行星科学方向的9位专家应邀来校参会,地空系师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与会师生先后进行了20场报告,对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等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山大学参会代表介绍了火星大气和电离...
英国天文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撰文称,他们最近发现了一颗新型天体,正在与一颗遥远的恒星“共舞”。该天体可能是一颗气态巨行星的内核,让他们得以首次管窥此类行星的“内心”,从而揭示其形成演化之谜。研究人员称,诸如木星和土星等气态巨行星被称为“类木行星”,在这些行星上,浓厚的氢气和氦气包裹着一个固体内核,但以前从未有人看见这些固体内核,最新天体据信是一颗气态巨行星浓厚大气层被剥夺后留下的固体内核。
2020年6月30日,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天文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 (WISE)的红外观测数据及热物理模型,揭示了主带小行星中的Vesta族群的热物理特性,对理解小行星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020年6月16日报道,加拿大科学家在最新一期《天文学杂志》撰文指出,他们的计算表明,银河系约有60亿颗类似地球的行星。研究人员强调说,估计不同恒星周围出现不同行星的几率,可以对行星的形成和演化理论提供重要限定,并有助于优化未来将开展的旨在寻找行星的任务。
大气矿尘或许会提高系外行星的潜在宜居性。6月9日刊登于《自然—通讯》的这项发现表明,在研究类地系外行星时,人们还需要考虑矿尘的潜在影响。所谓“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存在一个表面可能有液态水的类地行星的区域。因此,它是搜索地外生命的重点目标。但是,宜居性也取决于行星大气的组成。矿尘(行星表面的碳—硅酸盐物质)可能影响气候系统,但在之前构建系外行星气候模型时一直被忽略了。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