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天文学 行星相关记录756条 . 查询时间(0.066 秒)
在法国天体物理学和行星学研究所和格勒诺布尔行星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科学家带领下,法国研究小组首次测量了一颗非常年轻的系外行星的内部密度,该行星围绕着一颗新近形成且活跃的恒星运行。SPIRou是为加拿大—法国—夏威夷望远镜开发的新型光谱偏振仪,主要用于探测系外行星,研究新形成的恒星与行星。为了探测行星系统,SPIRou使用测速技术,能够通过多普勒效应揭示恒星速度的微小波动,从而发现行星的存在。法国团...
2021年1月26日,权威学术杂志《自然-通讯》发布2020年度“天文学和行星科学”十大亮点研究论文,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领衔开展的合作研究论文《Evolving parsec-scale radio structure in the most distant blazar known》入选其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多下功夫”的重要指示精神,更好地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于1月23日上午在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行星科学发展研讨会”,围绕服务国家深空探测战略,助力我国登月计划、火星探测计划等重大航天工程,邀请相关领域的杰出校友和相关部委领导,就学校未来在行星科学方向的规划进行了深入研讨。校长包信和院士,领域校友专家李曙光...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日前报道,美国天文学家发现了首颗奇怪的类木星系外行星,在其可观测的大气中没有云层或薄雾。这一发现有助于研究异于普通行星形成方式的系外行星。相关研究发表于本月出版的《天体物理学快报》。
天文专家介绍,小行星吴伟仁星将于1月24日“冲日”,此后10多天内,在天气晴好的条件下,感兴趣且有条件的公众,可借助大口径天文望远镜在繁星背景中找到它的“倩影”。
2020年11月8日,国际小行星中心(MPC)发布,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新发现近地小行星2020 VA1,该小行星为一个Apollo型的近地小行星,目前正在接近地球,预计将在2020年11月20日飞掠地球。2020 VA1是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于北京时间2020年11月6日20时57分03秒新发现的小行星,发现时该目标亮度19.9等,视运动速度达到惊人的1.04度/天,计算表明它为近地小行...
据美国太空网近日报道,美国和波兰天文学家在最新一期《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在线版上撰文指出,他们借助微引力透镜,可能发现了迄今已知最小的“流浪行星”,其“体重”约为地球的10%,不受任何恒星约束,在银河系内自由游荡。如获证实,这一发现将有助科学家更好地认识“流浪行星”。
北京时间11月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地球绕太阳旋转,就像一艘船漂浮在它的船锚周围一样。但是,如果某人或者某种原因导致船与锚脱离会怎样呢?一颗体积较小、脱离任何恒星束缚的行星,穿过星际空间会发生什么?当一颗行星“四处漂流”会发生什么?目前,科学家最新观测发现一颗地球体积大小的流浪行星正在穿越银河系,此前从未观测到该现象。
生命起源是人类一直关心的基本科学问题,研究表明生命起源的路径可能有多条。目前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化学起源,它包括前生命合成过程和分子自组装过程两步。前生命化学过程合成了核苷酸、氨基酸和脂质的分子构建模块,这些分子模块进一步自组装形成细胞(Lin et al., 2019; Jordan et al., 2019)。
近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简称“航院”)博士生程彬、教授宝音贺西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的合作者,利用自旋加速导致风化层失稳的理论模型和颗粒仿真,结合最新的小行星探测数据,为“陀螺型”小天体的形成提出了有力的解释。小天体是从太阳系形成之初就存在的“剩余材料”,记录了太阳系早期的状态信息,可以为探寻行星的演化乃至生命的起源提供重要线索。小天体形貌的演化过程存在丰富的动力学现象,近十年天文和航天的新...
清华大学航天动力学实验室获悉,日前该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在《自然·天文》期刊上发表文章《重建陀螺型小行星表面巨石的演化历史》。团队应用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集群对超大规模空间颗粒系统进行仿真研究,模拟太阳系小行星的自旋演化过程,发现了陀螺型小行星形成背后的共同演化机制。
当地时间2020年10月20日,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奥西里斯-雷克斯”探测器当日完成了在小行星“本努”(Bennu)表面的岩石样本采集任务,这是美国首次在小行星表面采集到岩石样本。据美联社报道,作为这项任务的合作单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科研人员20日向“奥西里斯-雷克斯”探测器发送指令,随后它开始以大约每小时0.2英里的速度向“本努”飞去。探测器穿过小行星上空狭窄的空间,避开了巨石,之...
巨大恒星耀斑发出的紫外线可以破坏行星的宜居性。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一项新研究将帮助天体生物学家了解行星在超级耀斑期间会经历多少辐射,以及太阳系以外的世界是否存在生命。
美国和德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太阳系外可能有24颗行星比地球更宜居。这些行星比地球更“年老”、更温暖湿润、“块头”也更大一点,其中一些行星可能是寻找外星生命的绝佳场所。这项研究由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德克·舒尔策-马库奇教授牵头,他与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和维拉诺瓦大学天文学家合作,做出了最新发现。
据英国剑桥大学网站2020年9月21日报道,由该校科学家领导的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撰文指出,他们发现了一种新行星——“超热海王星”LTT 9779b。研究人员指出,此前有模型指出,此类行星不可能存在,因此,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有助洞悉行星的形成和演化历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