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 喜马拉雅相关记录19条 . 查询时间(0.533 秒)
青藏高原东南缘响应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发生了显著顺时针旋转和东南向逃逸,了解其变形历史对于认识印度板块北向挤压、高原地壳缩短隆升和侧向挤出等的过程和动力学机制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喜马拉雅山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山脉、与青藏高原一起组成了世界第三极,促成了亚洲季风环流,使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本应干旱贫瘠的我国东南沿海变成了湿润富饶的江南。喜马拉雅山的隆升过程一直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那么如此宏伟的山脉究竟是何时、如何开始隆升的呢?
地球的表层由众多马赛克状、沿着汇聚、离散或转换边界相互运动的板块所组成,该动力学过程即为板块构造。板块构造驱动了地球表层的基本地质过程,如大陆地壳的生长、地貌单元的形成、壳幔物质的循环。因此,地球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探索以俯冲作用为标志的板块构造何时启动、地球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板块构造体制。
沉积物累计速率和就地热年代学的生长速率的证据指示,新生代晚期的气候变化导致了侵蚀速率的全球性显著增加,并认为侵蚀速率的增加对气候变化和重复性冰川作用具有放大效应。但是,全球性侵蚀速率指标-海水中的10Be/9Be比值,与上述假设相矛盾,指示新生代晚期侵蚀速率稳定。这引发了对目前侵蚀速率研究方法的分辨率和偏差的争议。因此,验证气候驱动侵蚀速率的假设需要新的独立的方法。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缘,是全球典型的碰撞造山带,大地震的发生影响着长达2500公里的人口密集地区。2015年4月25日在造山带中部尼泊尔地区发生的7.8级地震,造成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发生长120公里、宽80公里的断层破裂。自1984年地震学家Ni和Barazangi首次发现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以来,印度大陆向喜马拉雅山底部俯冲的几何形态及其相关的地质灾害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主喜马拉雅逆冲...
基于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导致的喜马拉雅山脉及邻区的位移场。结果表明:尼泊尔地震序列所导致的位移场呈南北两侧水平分量向震中会聚的分布形式,水平位移最大达871~962mm,并且距震中越远水平位移量越小,但震中南侧的水平位移量随震中距衰减更快。震中北侧出现了明显沉降,最大沉降量达376~474mm,大部分震中及以南区域出现了明显隆升,最大值达626~...
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新生代发生持续汇聚。早期汇聚表现为印度板块大洋岩石圈部分向北俯冲,导致欧亚大陆南缘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岩浆岛弧带,即冈底斯带。晚期汇聚则表现为印度板块大陆岩石圈与欧亚大陆岩石圈发生强烈碰撞,形成著名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图1)。地学界对印度板块的大洋岩石圈俯冲过程和冈底斯岩浆弧的形成已取得了基本共识,但对印度大陆岩石圈与欧亚大陆岩石圈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脉...
地表陆地水负荷变化是引起重力场和地壳形变呈现季节性特征的主要因素,并且能够利用地表及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本文通过对质量负荷形变效应的理论模拟,描述了水平分量的形变指向以及垂直与水平分量的幅值比可以提高对负荷区域的辨别程度,并且联合GPS坐标时间序列及GRACE模型对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季节性负荷形变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者垂直分量的季节性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GPS周年项...
鄂西渝东地区是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块,又是目前页岩气勘探的热门地区,该地区晚燕山—喜马拉雅期以来长期遭受隆升剥蚀.剥蚀量是烃源岩热演化、油气藏形成与演化、资源量计算和盆地模拟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参数.考虑到剥蚀量恢复方法固有的局限性和适用条件,本文在分析了古温标镜质体反射率Ro剖面特征之后,采用古地温梯度反演法进行钻井剥蚀量恢复,然后分析钻井剥蚀量与钻井开孔层位之间的相关性,再与地质图相结合编...
2011年11月15日,国际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深部探测与综合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隆重纪念INDEPTH项目中、美、德、加四国成功合作20周年。原地科联主席、地矿部副部长张宏仁、李廷栋院士、许志琴院士、国家基金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等领导,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王小烈、副院长董树文、副院长王瑞江、副院长吴珍汉及先后参加项目的中外科学家60多人出席了研讨论会和招待会...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东构造结及其周边地区主要断裂进行野外考察,通过GPS观测数据和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
喜马拉雅造山带包含喜马拉雅弧和东、西构造结3个基本部分,它们是大陆碰撞后印度板块继续向北移动,并向西藏高原下俯冲产生的构造变形系统.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了自10 Ma以来喜马拉雅弧形造山带的西构造结及邻区岩石圈的形变和位移变化特征,并采用不同的流变参数和流变结构模拟了前2 Ma内的形变和应力场的演化过程,通过对不同黏性系数、本构关系和初始地壳厚度的改变在演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研究表明:(1)采用黏弹性模型时,西构造结区黏性参数的选取对西构造结及邻区隆升高度和隆升范围有重要影响,计算结果给出西构造结区地壳黏性系数应小于1023Pa...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了自10 Ma以来喜马拉雅弧形造山带的西构造结及邻区岩石圈的形变和位移变化特征,并采用不同的流变参数和流变结构模拟了前2 Ma内的形变和应力场的演化过程,通过对不同黏性系数、本构关系和初始地壳厚度的改变在演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研究表明:(1)采用黏弹性模型时,西构造结区黏性参数的选取对西构造结及邻区隆升高度和隆升范围有重要影响,计算结果给出西构造结区地壳黏性系数应小于1023Pa...
利用流动数字地震台网提供的三分量地震波形记录,应用转换函数及快速模拟退火算法对喜马拉雅山脉地区46个地震站下的地壳横波速度结构进行了反演,为进一步揭示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动力学演化过程提供了可靠的地球物理证据.根据本文结果可清晰看到,喜马拉雅山脉地区作为当今地壳活动最活跃的地区,物质交换非常活跃,地下结构远远未达到平衡,地壳速度有很大差异,在板块边界处莫霍界面速度间断不是非常明显,自喜马拉雅...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