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物种相关记录1465条 . 查询时间(0.143 秒)
2024年5月14日获悉,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与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山大学等单位合作编写的《鼎湖山最先发现物种——真菌和植物》一书,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的出版得到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旗舰项目(Guangdong Flagship Project of Basic and Applied Basic Research)和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022年)等项目的资助。
由于荒漠生态系统恶劣的环境条件,植被恢复往往具有挑战性。采用种植本土物种来加速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是积极的植被恢复措施。为了确保这一过程的有效性,仔细挑选种植的物种至关重要。一般来说,人工种植林中,物种的多样性将导致更高生态系统功能的多样性,特别是当所选择的物种具有互补的生态位特征时将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促进合作并减少资源竞争。然而,生长在极端干旱与养分贫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典型荒漠植物间是否存在互补...
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丧失和片段化是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物种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往研究发现,物种数往往随着生境面积的增大而增加(种-面积关系),这种观点认为只有可用的生境面积总量才是影响物种多样性格局的关键(passive sampling hypothesis),但忽视生境丧失和片段化对不同物种的影响存在差异。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明坚教授团队于2024年4月22日在Ecology上发表了题为“H...
2024年4月12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物种生物多样性评估与保护研究”项目启动会与咨询会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召开。该项目是海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专项,由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主持。
2024年4月12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固体核磁共振及前沿应用研究组(524组)侯广进研究员、陈魁智研究员团队在分子筛羟基结构解析方法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开发了一系列耦合编辑的1H-17O固体核磁共振(NMR)双共振谱学新方法,实现了对分子筛孔道内氢物种及其局域环境的高分辨精准解析。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动态研究组围绕上述主题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发表了题为Phytochemical diversity and their adaptations to abiotic and biotic pressures in fine roots across a climatic gradient的研究论文。...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植物系统发育与多样性保护研究组联合国内外同行,以中国樟科长久以来被认为仅存在单一物种的泛热带寄生植物——无根藤Cassytha filiformis Linn.为研究对象,借助系统发育分析、形态性状统计分析和物种分布模拟等整合手段,探讨中国及邻近区域范围内无根藤是否存在隐存种。
作物野生近缘种是指与作物遗传关系较近的植物类群,是宝贵的植物遗传资源,对于改良作物品种、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茶是我国重要的木本经济作物之一,广义上的茶树指山茶属茶组(Camellia sect. Thea)的全部物种,是极其宝贵的遗传种质资源,对于拓宽茶树栽培品种的遗传基础、改良品种、创制新品种具有重要作用。茶组植物在建立之初仅有2种,后续主要的分类系统...
鸟类是恐龙的后裔,所有其他类群的恐龙在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中走向了终结,但绝大多数现生鸟类的祖先却在短短不到1千万年的时间里,快速繁衍、分化出了非常多新的类群,堪称演化奇迹。
近日,栽培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内的国产新记录种——藤芙蓉(Thepparatia scandens)迎来盛花期。
2024年3月21日,记者从浙江台州学院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研究人员近日在浙江发现两个昆虫新物种:四环斑摇蚊和黑足斑摇蚊。该成果由台州学院和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合作刊发在国际昆虫学研究期刊《Insects》上。
体色在动物生存、繁殖和个体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蜥蜴因丰富多彩的体色而闻名于动物界。蜥蜴体色变异不仅存在于物种和种群之间,而且常呈现两性异型。尽管蜥蜴黑色素产生机制已较为清晰,但红色、橙色和蓝色等色彩尤其是两性异型体色的遗传基础尚不清楚。
大别山区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横跨我国华中和华东两大地区,是本区域重要的山脉之一。自2020年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大别山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启动以来,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共建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组织的植物多样性科考队已经在大别山开展了40余次野外科学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不仅发现了莎禾(Coleanthus subtilis)、羊角藤(Morinda umbellata su...
大别山区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横跨我国华中和华东两大地区,是本区域重要的山脉之一。自2020年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大别山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启动以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组织的植物多样性科考队已经在大别山开展了40余次野外科学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不仅发现了莎禾(Coleanthus subtilis)、羊角藤(Morinda umbellata subsp. obovata)、粗糠树...
多倍化或称基因组加倍是植物演化史上的永恒主题,广泛发生于被子植物(有花植物)的各个演化阶段,特别是在与重要地史和气候事件相关的演化节点上,并伴随着整个被子植物和诸多大科大属的兴起。然而,在亚基因组水平上,关于多倍化如何促进植物适应性演化以及物种多样性形成的认识仍然不足。现有研究集中在新近(五百万年内)多倍化且未发生大规模物种分化的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如小麦、花生和棉花),或因多倍化时间久远而丧失亚...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