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环境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1 共查到环境科学技术 微藻相关记录11条 . 查询时间(0.2 秒)
2024年4月17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团队在藻菌共生系统微藻和细菌胞外聚合物定量分析方法构建的最新研究成果以“Differenti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from microalgae and bacteria in the mixed culture”为题在Water ...
2023年9月初,江西赣能股份有限公司丰城二期、三期发电厂微藻养殖基地正式投产。这项由江西赣能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南昌大学、江投能源研究院、丰城二期、三期发电厂共同参与建设的环保工程可以让煤炭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变废为宝”,有效提升了火电在“双碳”时代的综合环保实力,助推企业可持续发展。2023年9月23日,丰电微藻养殖基地迎来了首批参观者,他们是第四届国际生物质/固废能源与环境会议的参会人员。该...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专利:一种定量微藻对灰岩的生物溶蚀作用方法
市政污水和自然水体中频繁检出多种抗生素,可诱发生态健康风险。微藻处理技术具有去除新兴污染物的能力,近年来备受关注。近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环境生物技术组探索应用淡水微藻体系去除多种抗生素。该研究以磺胺甲嘧啶、磺胺甲噁唑、磺胺间甲氧嘧啶、甲氧苄啶、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洛美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甲喹等十种典型抗生素为研究对象,应用雨生红球藻、四尾栅藻、羊角月牙藻、小球藻等四株淡水模式微藻...
工业微藻能够将阳光和烟道气直接转化为生物柴油,因此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烟道气中高浓度的CO2及其导致的酸性培养条件,往往抑制了微藻的生长,因此提高CO2耐受性是设计与构建超级光合固碳细胞工厂的关键瓶颈之一。近期,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中心通过逆转进化时针的研究思路,率先阐明了工业微藻应对高浓度CO2的机制,并开发出高CO2耐受的工业产油微藻细胞工厂。该成果于3月...
2017年6月17日,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和浙江大学在杭州联合召开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研讨会。总体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姚强教授和责任专家天津大学马新宾教授、沈阳化工大学许光文研究员,以及专项办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项目牵头单位及参与单位科研管理部门代表、课题负责人和骨干成员约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项目负责人程军教授及各课题负责人就项目及5个课题研究工作进展做了报告,特别是针...
沉积物既是营养盐的储存库,也是藻类的休眠场所。本研究以九龙江北溪江东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4月、6月、9月、12月采集表层沉积物,对其营养盐含量、表层沉积物微藻分布及丰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大部分为粉砂质粘壤土,该区域沉积物总碳含量为9140.2~17760.4 mg·kg-1,总氮含量为950.0~1600.4 mg·kg-1,总磷含量为483.7~856.2 mg·kg-1。库区表...
微藻应用于污水深度处理与可再生能源生产是极具潜力的一项技术. 然而, 微藻的分离与采收一直是限制其大规模应用的瓶颈.絮凝分离微藻成本低廉、易于采收而被视为极具工程应用潜力的最佳方法.本文从对微藻表面特性和絮凝机理简要介绍出发, 系统总结了无机絮凝剂法、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法、生物絮凝剂法、高pH诱导的自絮凝法以及胞外聚合物引起的自絮凝法的研究应用现状, 进而对各种方法进行综合比较, 从而明确了微藻絮凝...
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利用旋转式光化学反应装置,研究了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的胞外分泌物(EOM),以及分别在NO2-或(和)NO3-共存条件下对2,4-二氯苯氧乙酸(2,4-D)光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2,4-D在海水小球藻和新月菱形藻EOM及分别在NO2-、NO3-共存下的光解过程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反应.研究发...
分别以4种游离氨基酸——丙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为唯一氮源,采用实验室一次性培养的方法,研究典型赤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球形棕囊藻(Phaeoecystis globosa)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及常见种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生长特性、光合特征及对氨基酸的吸收动力学特征,以无机...
实验选取模式藻种——海洋真核微藻Ostreococcus tauri为材料,以毒性较强的三价砷(As(Ⅲ))为代表,采用液态纯培养法研究海洋微藻对As(Ⅲ)的解毒机制.结果表明,As(Ⅲ)的氧化是O.tauri体内主要的砷解毒机制.暴露于含30 μmol·L-1和1.67 μmol·L-1 As(Ⅲ)的培养基时,该微藻分别在培养的60 h和72 h内将培养基中90%以上的As(Ⅲ)氧化为毒性较低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