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态学 土壤物理学 土壤化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生物学 土壤耕作学 土壤改良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分类学 土壤调查与评价 土壤学其他学科 农业资源利用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土壤学 微生物相关记录684条 . 查询时间(0.368 秒)
根际微生物被认为是植物的第二基因组,与植物的生长和健康密切相关。土壤微生物驱动多种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的土壤生态过程(如养分循环),通过调节土壤微生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植物生产力和可持续性。屏边空竹Cephalostachyum pingbianense是特产于云南南部的一种优良笋用竹,也是已知自然条件下唯一能够四季产笋的珍稀竹种。揭示土壤微生物对屏边空竹出笋的影响,有助于了解屏边空竹四季出笋的生...
森林演替进程的种间相互作用与地下反馈机制是恢复生态学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但迄今认知十分匮乏。一般来说,亚高山森林自然恢复过程大致经历草地、灌丛、针阔混交林三个阶段,其中演替后期树苗的成功定居是过渡到顶极生态系统的决定性环节。野外观测证据表明森林和灌丛土壤中的树苗存活率大大高于草地,前人把这一现象归结于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养分以及种间资源竞争作用。然而,除了环境因子调控、植物→幼苗直接影响路径...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耕地质量保育团队揭示了长期保护性耕作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的主控因素和微生物调控机制,研究成果有助于对土壤固碳培肥调控机制的理解,为区域保护性耕作实践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科技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土壤生物学与生物化学(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
土壤微生物残体是微生物合成代谢和反复积累形成的难分解有机物,被认为它也是土壤有机碳库,尤其是稳定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土壤有机碳固存和维持森林碳汇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土壤细菌残体和真菌残体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背后驱动机制尚不明确。
徐升运,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陕西省“三五”人才、享受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主要研究领域: 1. 酶制剂的研究与开发。2.生物技术在土壤改良与修复的研究。3. 生物肥料的研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陕西省专利奖一等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多篇。
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陈锐科研团队介绍:团队负责人:陈锐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1.秦岭及西北特色生境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保藏研究:筛选并保藏高海拔,耐辐射,耐低温,嗜耐盐碱环境微生物并对其潜在的功能进行了研究。2.开展土壤环境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相关性关系研究:对石油、化学农药污染土壤及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土壤性质变化展开研究;3.污染环境微生物修复研究:从本源污染土壤中分离...
韩华雯,甘肃庆阳人,微生物学博士,青年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中新型功能蛋白资源的挖掘、催化机制及应用;蛋白组调控草地微生物组适应性机制和恢复策略;合成微生物组的高效开发及利用。担任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Chemosphere及Scientific Reports审稿人。荣获中国草业科技奖二等奖;入选2016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获得兰...
中国蔗区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广东和海南等省区,土壤类型以红壤、赤红壤为主,这些土壤通常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低,速效磷缺乏尤为明显。施磷是提高土壤磷素养分的有效措施,但同时也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针对低磷甘蔗土壤,探明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和磷转化的关系有助于科学调控磷水平从而保证甘蔗的优质高产。
陈柳萌,男,1981年2月出生,江西赣州人,中共党员,硕士,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大宗农业废弃物的规模化集中收储及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研究工作。
陈庆隆,男,1962年10月生,江西抚州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员,研究室首席顾问。1989年至2005年从事功能微生物的研究,2005年至今从事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研究。
2022年11月9日,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焦硕教授开展主题为“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及其生态功能”的学术讲座。焦硕教授主要从事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农田土壤微生物环境适应性规律,揭示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机制,为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与功能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与途径。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The ISME Journal,Microbiome,Global Change Biol...
2022年11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耕地质量保育团队在保护性耕作增碳培肥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揭示了长期保护性耕作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的主控因素和微生物调控机制,研究成果有助于对土壤固碳培肥调控机制的理解,也可为区域保护性耕作实践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科技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土壤生物学与生物化学(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IF 8.5...
青藏高原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并在调节碳(C)、氮(N)和磷(P)循环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然而,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代谢养分限制特征及其对包括气候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的响应尚不清楚。此外,根际是土壤-植物根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微区域,研究根际微生物的代谢限制有助于增强我们对森林生态系统C、N、P循环过程的认识。
草地生态系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约占国土面积的41.7%,且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温带地区及青藏高原,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土壤细菌和真菌在调节草地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方面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然而,关于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生物量)如何分别驱动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尚不清楚。
近日,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周顺桂教授团队、刘星研究员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Advances》发表题为“Syntrophic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 drives carbon fixation and growth by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under dark, anoxic conditions”的研究成果。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