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天文学 望远镜相关记录490条 . 查询时间(0.254 秒)
2020年10月22日至23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委托巡天空间望远镜科学工作联合中心(依托国家天文台)在北京组织召开“载人空间站工程巡天空间望远镜工程研制与科学研究交流会”。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中国科学院重大任务局、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的有关领导,中国科学院空间工程与技术应用中心、国家天文台、长春光机所、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南京天光所、上海技物所、高能...
针对中国激光测距网在西部地区缺少观测台站的现状,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重点实验室支持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紫金山天文台联合对位于海拔3200米德令哈青海观测站1.2米量子通信光学望远镜开展改造,以实现卫星和空间碎片高精度激光测距任务。
2020年10月6日,《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发表了一项由我国天文学家主导的国际科研团队关于富锂巨星真实身份的重要成果,北大天文系LAMOST Fellow博士后周渝涛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参与了该研究工作。该团队借助我国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以及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星震数据,结合光谱分析和星震学技术,发现富锂巨星其实是演化到更晚期的红团簇星,而不是传统上所认为的红...
北京时间2020年9月14日,由英国卡迪夫大学Jane Greaves教授领导的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宣布在金星云层中发现了一种稀有分子——磷化氢。在地球上这种气体只在工业或在无氧环境中繁衍的微生物才会产生,磷化氢的发现可能会指向这种地外“空中”生命。这项最新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天文》杂志。天文学家数十年来一直推测,金星上的高空云层可能为微生物提供了合适的环境——远离灼热表面自由漂浮,可以接触到水和...
参宿四,一颗著名红超巨星,最近一年来因为其可能发生了超新星爆发的传闻,成为全世界天文学家关注的焦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近日报道称,哈勃太空望远镜最新观测结果表明,著名的参宿四前所未有地变暗,很可能是由于大量热物质喷射到太空中,形成的尘埃云阻挡了参宿四表面的星光而造成的。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将投资3000余万元,在澄江抚仙湖太阳观测站建设全球第二大太阳望远镜——2米环形太阳望远镜。项目建成后,将与该观测站原有的1米太阳观测镜配合,成为全球太阳观测的重要基地。据悉,两米环形太阳望远镜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设计,克服了太阳望远镜面临的两大技术难题,建成后,在磁场测量精度上可比肩西方正研制的4米太阳望远镜。为深化合作,玉溪市政府与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天文台近日举行...
大质量恒星(>8个太阳质量)如何形成是现代天体物理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尽管大质量恒星在宇宙空间数目比小质量恒星少得多(只占恒星数目的1%左右),但贡献了绝大多数的恒星光度。大质量恒星快速演化过程中伴生的星际介质反馈及元素核合成过程,推动了其所在星团、甚至整个星系结构和化学的演化。微波和毫米波的脉泽是一种类似于光学激光的非热辐射,天文观测发现它们通常与大质量恒星形成区成协,这些脉泽来自致密辐射区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共同签署了关于“大视场巡天望远镜项目”合作协议。此举标志着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简称“WFST”)正式落地青海省海西州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址,也使该项目建设迈出关键一步。据了解,WFST是中国科大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建的“双一流”学科平台,包括望远镜本体、主焦相机、望远镜圆顶台址和数据存储分析四大分系统,其中望远镜口径2.5米,采用国际先进的主焦光学设计...
中国天文学家利用我国13.7米毫米波望远镜和“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观测数据,并结合其他波段公开数据,研究揭示出巨分子云中第一个星团的可能起源。这一科研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徐金龙博士等研究人员共同完成。据徐金龙介绍,宇宙中绝大多数恒星以成团的模式形成,而星团则是在巨分子云中形成,母分子云散去后所留下的,就是光学波段可见的星团。处于演化早期的星团恒星年龄十分相近,它...
一项由中、美、法、德等8国学者共同参与的国际研究揭示了宇宙中神秘的“巨无霸气泡”莱曼-阿尔法气团从何而来。这项研究对了解包括银河系在内的众多星系如何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所谓莱曼-阿尔法气团,是一种巨大的气体云。它们像漂浮在宇宙中的巨型肥皂泡,其中充满了气体。这些“巨无霸气泡”体积是银河系的数倍,它们距离地球非常遥远,亮度却可达到太阳的几十亿倍。这些气体云里蕴藏着星系形成与消亡的重要信息。近年来,天文...
云南天文台40米射电望远镜于2019年11月5日参加了东亚VLBI网(East-Asian VLBI Network,简称EAVN)组织的测试观测。除云南台40米射电望远镜外,参加本次观测的台站还有日本的Iriki 20米和Ogasawara 20米望远镜。本次观测频段为C波段,目标为W3OH脉泽和3C84、DA193连续谱,总观测时长约为1小时。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研究生王琳、彭勃研究员,联合曼彻斯特大学Benjamin W. Stappers教授等人,利用FAST望远镜对武仙座球状星团(M13)展开脉冲星观测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0年2月29日,国际小行星中心(MPC)发布了紫金山天文台(简称“紫台”)近地天体望远镜新发现的一颗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小行星(PHA)2020 DM4,这是该望远镜发现的第4颗PHA。目前该小行星正在接近地球,预计该将于2020年5月初飞掠地球,届时与地球最近距离约为735万公里。
2019年4月10日,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公布了其对M87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成像观测结果,这是人类首次直接对黑洞进行成像,而EHT的观测结果又一次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基础物理理论的认识具有深远的影响。除了在检验引力理论、研究黑洞物理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黑洞照片也将在诸多新物理探索方面起到独一无二的作用。
2020年1月11日,我校参与的、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通过国家验收,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主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备了开放运行条件,正式成为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针对我校的相关工作,国家验收会给出“FAST项目创造了主动反射面柔性索网结构”的验收意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