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态学 土壤物理学 土壤化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生物学 土壤耕作学 土壤改良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分类学 土壤调查与评价 土壤学其他学科 农业资源利用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土壤学 土壤有机碳相关记录176条 . 查询时间(0.111 秒)
1999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和重建工程,在防治沙漠化、控制土地退化、提高植物多样性和碳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土高原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为了控制水土流失和防止土地退化,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工程,黄土高原草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碳汇能力显著提高。
自1999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和重建工程,在防治沙漠化、控制土地退化、提高植物多样性和碳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土高原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为了控制水土流失和防止土地退化,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工程,黄土高原草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碳汇能力显著提高。
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重要农艺措施,秸秆降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其中间产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分,这一过程受秸秆化学组分、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共同影响。秸秆碳氮向有机碳库的转化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组分及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人工林生态组研究团队以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集杉木及其主要林下植被(金星蕨、狗脊和边缘鳞盖蕨)的根际土与非根际土,进行室内培养实验,测定土壤有机碳分解的Q10,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
土壤有机碳(SOC)的组成和主要来源是当前生态学和土壤学领域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根际作为受根系活动强烈影响的微生物热点区,根系生理代谢活性在土壤剖面的变异可能导致根际土壤碳(C)动态的垂直变异。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仅关注非根际SOC化学组成和来源(植物源和微生物源C)的垂直分异规律,忽视了土壤垂直方向上根-土互作差异所导致的根际SOC形成途径的空间分异规律。因此,求证和量化森林根系活动介导的根...
最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国成副研究员、于永强副研究员、韩鹏飞副研究员和浙江大学罗忠奎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使用数据-模型融合的方法,定量研究了碳输入对农田SOC一系列周转过程和土壤固碳效率的影响。
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生物残体是重要的土壤有机碳来源,但在全球尺度农田、草地和森林土壤微生物残体对有机碳(SOC)的贡献尚未进行定量化研究。该研究基于0到150厘米土体深度内的氨基葡萄糖和胞壁酸含量,在全球尺度估计了农田、草地和森林土壤微生物残体含量及其对有机碳积累的贡献。
气候变暖和臭氧(O3)浓度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显著影响植物生长与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但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2021年7月10日,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美国农业部和海南大学等单位合作,首次发现气候变暖和臭氧浓度升高通过改变根系性状及其共生真菌(即丛枝菌根真菌,AMF)的组成,激发微生物分解土壤有机碳,该成果于2021年7月9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后苏芳龙在研究员鲁显楷的指导下,在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选取了两类典型的南亚森林生态系统,即季风常绿阔叶林(原始林,林龄>400年)和马尾松针叶林(人工林,原始林皆伐后进行马尾松再造林形成,林龄约80年),以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保护为切入点,探讨了两类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固存机制。研究发现,原始林比人工林具有更大的土壤碳库。大团聚体(直径>250 μm)或重组...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栽培与调制创新团队土壤健康管理课题组与广东工业大学合作,在沼渣生物炭调控农田土壤有机碳结构变化的微生物驱动机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全球变化生物学生物能源(Global Change Biology Bioenergy)》(JCR Top 5%且学科排名第一)上,研究结果对土壤碳库增加和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研究员旷远文、侯恩庆博士联合南京大学教授李建龙团队成员,发现氮富集促进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新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全球变化生物学》。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侯恩庆博士在旷远文研究员的指导下,联合南京大学科研人员,分析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76个N添加实验数据,评估了N富集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碳固存的影响。结果表明,N素富集显著增大了土壤颗粒的平均重量直径(+10%),提高了大团聚体比例(+6%),但降低了黏粉粒比例 (-9%)。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中,大团聚体碳含量对N素富集响应(+15%)均大于非根际土壤碳含量(+5%),但微团聚体和...
微生物是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的驱动者,因此微生物个体的活性将直接影响土壤碳的周转速率。研究发现全球变暖会促进土壤有机碳的释放,可能的原因是升温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加速了有机碳的分解。但是,由于土壤微生物具有个体小、数量多和功能复杂等特征,如何量化升温后土壤微生物个体水平上的功能变化、如何建立微生物的功能与土壤碳循环过程间的关系一直是土壤学者面临的难题。稳定性同位素核...
沈阳生态所生物地球化学组以中国东部南北分布的16个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图1),选取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微生物量周转速率和微生物生物量作为微生物生理参数,选取氨基糖作为微生物死亡残留物指标,分析区域尺度下气候、土壤条件、微生物特性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1)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氨基糖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年均气温和降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图2);2)一...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物质循环组研究团队和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利用东北黑土农田肥料与肥力长期(30年)定位实验,以氨基糖和木质素作为微生物和植物残留组分标识物,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农田黑土中微生物和植物残体组分积累和对有机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未施肥处理相比,无机肥施用可增加作物生物量和土壤氨基糖的积累,但是对木质素和SOC含量无显著影响,说明无机肥施入刺激了微生物底物同化,...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