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质学 生态相关记录24条 . 查询时间(3.14 秒)
2023年10月28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地质环境专业委员会和成都理工大学联合主办、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承办的第一届全国生态地质环境研讨会(EGE2023)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彭建兵,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祖信,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夏祖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三处处长刘羽,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冯新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唐辉明,中...
生态研究组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优势学科——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学,为应对全球变化而设立。研究组以植物化石和现代植物为研究材料,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多学科交叉,以不同尺度研究地质时期植物分布格局的演变历史和规律,以及生物多样性对古环境变化(古气候、古植被、古地貌、古海拔、古大气二氧化碳)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喀斯特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3。其中,西南喀斯特是全球碳酸岩连片出露面积最大的区域。碳酸岩具有强烈的可溶蚀性,致使土壤层浅薄,下伏表层岩溶带管道、裂隙网络遍布,空间异质性高,水文过程复杂且迅速。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阐明土壤-表层岩溶带厚度及复杂性是当前研究的难点。这限制了科学家对喀斯特关键带结构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的认知,制约了西南喀斯特区植被恢复初见成效背景下的生态水文功能评估。
2023年4月9日至10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在北京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专项“白垩纪-古近纪深部碳循环与热室地球演变”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正堂、吴福元、沈树忠等10位专家受邀到会指导。
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Late Ordovician Mass Extinction, LOME)事件中断了史前规模最大之一的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它由两幕组成,并以不同方式与南方大陆冰川活动密切相关。在两幕事件后分别发育两套腕足动物群,即Hirnantia动物群(第一幕后)和Edgewood-Cathay动物群(第二幕后)。两套动物群产生的背景环境差异很大,但目前对生物是如何应对这两幕事件的生态研究罕...
目前干旱半干旱区面积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1%,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大部分地区干旱指数逐年上升,全球干旱面积仍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水资源匮乏是限制这些区域发展的瓶颈,揭示区域水分循环和耗散的机制是研究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由植物引起的地下水蒸散发(ETg)是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ET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估计ETg对于进一步研究河岸林生态系统水平衡、揭示荒漠河岸林水分运动机制、合理利用地下水...
内蒙古大学环境科学系于1992年在著名生态学家李博院士的倡导下筹建,1994年招收第一届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1999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11年环境科学专业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使得内蒙古大学环境科学系独具区域特色,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环境科学和保护领域的科研和管理人员,研究成果为解决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环境问题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和技术支撑。
蒋科,1992年生,男,博士,副教授。2013年毕业于重庆科技学院地质学专业,201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化学专业(硕博连读)。2018年8月至今在贵州民族大学工作。近五年参研的课题主要有科技部973项目:中国西南特提斯典型复合成矿系统及其深部驱动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运用锗同位素研究会泽铅锌矿和乌兰图嘎锗矿矿床成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临沧锗矿含锗煤的稀土元素四组...
陶秀珍,1982年生,女,副教授,本科、硕士毕业于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012年3月毕业于日本千叶大学绿地环境科学,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进入贵州民族大学工作至今。主持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高砷煤矿废水灌溉区土壤-植物体系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特征”,及贵州大学研究生基金“贵州兴仁高砷煤矿区砷自然净化能力的初步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参与省级项目多项。主要研究领域:污染物的环境地...
刘涛泽,1981年9月生,男,贵州贵阳,博士,副研究员,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环境修复及环境材料研发的教学科研工作。近5年,主持和参与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课题,目前已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RSC Advances》,《Geochemical Journal》,《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中国环境...
倪茂飞,1990年12月生,男,贵州遵义人,博士,副教授。现任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教师,研究生管理秘书。2019年6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主要从事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生态水文、环境科学与工程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近5年,主持贵州省教育厅青年人才项目1项,贵州民族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及重点部署项目3项。目前在重要国际、国内期...
盘古大陆(Pangea)的聚合和裂解引发的板块汇聚和大洋扩张是晚古生代以来全球板块构造研究的前沿热点。位于亚洲中东部的中亚造山带(又称阿尔泰造山带),即古亚洲洋构造域,记录了由古亚洲洋闭合引发的欧亚大陆各块体的碰撞拼合过程,是构建现今欧亚大陆格局的重要造山带。同时,它是全球显生宙地壳增生和改造最显著的地区,也是全球最大的大陆成矿域,其成矿过程与增生造山、构造体制转换和新生代改造等密切相关。
哺乳动物牙釉质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在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是重建古生态和古环境的重要研究手段。对这一方法的精确使用,需建立在充分认识现生动物生态与其同位素数值的基础之上。近日,古脊椎所博士后王忭以第一兼通讯作者身份在《生态与演化前沿》(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上发表了题为“Carbon-isotope composition of a...
热河鸟(Jeholornis)是最原始的鸟类之一,也是化石鸟类中闻名遐迩的“明星物种”。不久前,牛津大学玛丽居里学者胡晗研究团队和中科院古脊椎所周忠和院士研究团队曾对这一重要鸟类支系进行食性研究,并确定了其作为最早的食果鸟类的生态习性。这支研究队伍此后对热河鸟进行了持续的合作研究,并于近日在《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上发表了一项题为《Cr...
许振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适应性,揭示了我国典型植物对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高温和干旱等)的适应过程及其控制机理,发展了多因子联合影响下的生态系统适应过程模型,为预测评估气候变化下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发展趋势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曾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2项。2007-2009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竞争性项目资助,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