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人口学 >>> 人口学原理 人口经济学 人口社会学 人口学说史 人口史 人口地理学 人口生态学 区域人口学 人口系统工程 人口预测学 人口规划学 人口政策学 计划生育学 人口统计学 人口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3 共查到人口学 少数民族相关记录13条 . 查询时间(0.169 秒)
2023年7月19日下午,中国人口学会2023年年会第十一分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新发展”在山西省太原市金蓉家园酒店第一会议室成功举办。本论坛由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办,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院长,安徽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汤夺先教授担任论坛主席。论坛分为上下两场进行,分别由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院长、安徽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人口学特征形成的“地域趋异-民族趋同机制”。民族,不论她们的文化、习俗、宗教如何相近,其人口学特征都会因居住环境(自然、社会、经济)的不同而趋异——“”地域趋异;反之,都会因居住环境相同而趋同——“民族趋同”。人口学特征的民族性在本质上是一种地域性。从现象看,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一枚钱币的两个面,既是民族的(各异的),也是地域的(共同的);从起源/形成看,民族性是一种历史地域性;从发展/变...
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有以下特点:①少数民族地区区内流动人口规模略有缩小,跨区流动人口规模呈明显的扩大态势。②无论是区内还是跨区流动,选择流入地的范围变得更广。③在跨区流动人口中,表现出主要流向周边地区、男性偏多、以青壮年为主、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等特征。
2021年3月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段成荣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迁移流动与民族互嵌格局形成研究”开题报告会在我校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高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领导,围绕课题组拟定的研究设计与构想,进行深入点评、热烈讨论和慷慨献策。本次开题报告会既为课题组奠定了开展研究的...
当代人口学特征的民族性是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的积淀,被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环境的烙印,是一种“历史地域性”。教育水平以及为“边缘效应”“胁迫效应”所强化的人口空间分布离散度,是民族人口学特征的主要环境塑造力。地域性内涵包括相互关联的“地域趋异性”“民族趋同性”和“聚居地烙印”。对民族人口学特征空间分布地域性的论证,理论上来自地域性内涵,以及“地域因子综合作用原理”“离散效应”和“教育效应”;实...
"胡焕庸线"作为中国人口的突变线,从1935年提出至今的80余年里,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文章从民族人口的视角出发,收集和整理1953~2010年期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县级资料,运用Arc GIS、Geo Data的空间分析技术,对"胡焕庸线"两侧的民族人口分布状况、变动趋势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少数民族人口在传统分布区形成多...
2014年1月13日至14日,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研讨会在广东省中山召开。《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杂志社马正亮主编主持会议。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翟振武教授、中国人口学会秘书长谢振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中心顾宝昌教授、闫玉蕊副研究员、苑雅玲主任、首都经贸大学人口所黄荣清教授、兰州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郭志仪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陈友华教授、西南财经大学人口所所长杨成刚教授、王学义教授、张俊良教授、中央民族大...
由中国人口学会少数民族人口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与计划生育工作创新研讨培训班”于2013年1月12日至1月14日在广西南宁召开,来自北京、山东、湖南、广西、四川、青海、贵州、陕西、甘肃等地区人口专家和地方人口计生委工作人员27人参加了此次研讨培训班。中国人口学会副秘书长肖子华,中国人口学会少数民族人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杂志社社长马正亮...
2012年12月6日-7日,中国计生协、国家妇幼保健中心和联合国人口基金在云南省德宏州芒市联合召开了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七周期少数民族地区孕产期保健项目年度会议。联合国人口基金、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计生协、国家妇幼保健中心、云南省健康与发展研究会和项目所在地广西自治区隆林县、云南省南涧县、芒市、陇川县和维西县、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相关领导和项目工作人员共约60人参加了会议。
本文在人口迁移 的概念和人口迁移理论的基础 上, 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人口 迁移在年龄上具有较高的选择 性, 女性通婚的迁移几率较高、 受教育程度高、发生迁移的可 能性大、职业和社会阶层也具 有较高的选择性。并根据第五 次人口普查资料研究了中国少 数民族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 素有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社会 文化、政治等。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级调研员万本根编审、经济所研究员许改玲提出,21世纪中国西部经济大开发,少数民族经济将何去何从,西部少数民族应以怎样的姿态迎接迈向新世纪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开创一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不断改善生活质量的发展途径,开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均衡发展的新思路?两位专家认为,西部少数民族面对的现实矛盾是:一方面是捧着金饭碗,即拥有最富有的天然资源及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另一方面...
虽然中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没有实现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他们的生育依然受到了限制。这种生育限制增加了有男嗣偏好的家庭采取人为手段控制新生儿性别的趋向。同时,少数民族之间的传统文化、生活习惯和经济发展程度也有所不同。这些因素使各个少数民族呈现出不同的生育状况,包括新生儿性别比的高低。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某些社会和经济因素对中国少数民族新生儿性别比的影响来证明社会经济对生育行为中男嗣偏好的影响。
自然界是文化产生的土壤,环境是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论语》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空间,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研究文化,必须从孕育、滋养文化的地理环境入手,探明文化产生的自然前提。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从文化地理学角度讲,“凡是超越本能,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文化。”更简单明了地说,文化即自...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