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考古学 >>> 考古理论 考古学史 考古技术 中国考古 外国考古 专门考古 考古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考古学 南海I号相关记录34条 . 查询时间(0.13 秒)
本研究通过对“南海I号”古沉船遗址沉积层中海洋无脊椎动物残骸的调查,采集了1 052 478号动物标本。为了解“南海Ⅰ号”古沉船遗址的环境变迁及其与沉船保存状况间的关系,在海洋无脊椎动物鉴定分类的基础上,本书应用动物生态学、动物地理学、环境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分析了堆积在沉船遗址沉积物中的无脊椎动物遗骸的组成、数量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利用多项生态学指标分析了沉船遗址的时空变化,以及无脊椎动物对沉船...
2020年4月6日,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20个项目从3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进入终评,其中包括了备受瞩目的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是由中国国家文物局指导的国内文博考古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今年终评时间因疫情影响有所推迟(待后续公布)。
记者从6日国家文物局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上获悉,“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在2019年对船货清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万余件文物精品。据介绍,“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发现于1987年,2007年运用沉箱进行整体打捞,安置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014年启动系统性的保护发掘工作,目前已开始着手沉船的整体保护。
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了解到,“南海I号”船货清理进入尾声,清理的船载文物已达14万余件,预计文物总量将超过16万件,比最初预计的多出一倍。
在“南海一号”沉船上,植物考古学家发掘、鉴定了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的31粒胡椒遗存,它们为这艘瓜果飘香的南宋福船平添了一丝热带风情。胡椒起源于南亚和东南亚,是世界广泛使用的香料之一。它在中国的身影最早见于唐代志怪小说《酉阳杂俎》,但实物证据一直阙如。此次在“南海一号”发现的胡椒遗存表明:至迟在13世纪中早期,中国人已经利用它烹调食物。
为了纪念“南海Ⅰ号”发现30周年,成功举行“整体打捞”10周年,25日起,来自世界各地的80多位考古学专家齐聚广东阳江海陵岛,出席为期2天的“‘南海Ⅰ号’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将围绕“南海Ⅰ号”调查、发掘、展示与研究,中国水下考古的回顾与展望,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国际视野下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等话题展开演讲和对话。
随着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出水文物的科学保护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表面各种附着物的清除是出水瓷器清洗的难点,现有的机械和化学清洗方法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试清洗实验中,微纳米气泡展现了存在时间长、传质效率高、表面电荷形成的ζ电位高等不同于普通气泡的物理化学特性,对出水瓷器具有优越的清洗效果,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该清洗技术开展科学的安全性评价。选取打捞自“南海一号”的18件瓷片样品,进行了...
2016年1月9日, 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广东省文物局和阳江市人民政府主办,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承办的 “南海Ⅰ号” 保护发掘项目阶段性工作通气会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召开, 项目领队孙键、 刘成基和项目保护组组长李乃胜现场介绍 “南海Ⅰ号” 保护发掘项目的整体工作情况、 阶段性成果和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情况。 由此, 备受公众瞩目的宋代沉船 “南海Ⅰ号” ...
南海Ⅰ号”沉船在出水前已沉没海底800余年,以瓷器为主的文物由于受到海水、海洋生物及海洋沉积物等侵蚀,出现了吸盐、土蚀、缺损等病害。为对出水瓷器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本研究选取其中两件不同窑口的瓷器,从文物保存状况、制作工艺、病害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用酒精、丙酮、柠檬酸等化学溶剂和超声波清洗去除瓷器胎釉吸附的盐分及表面的土蚀等病害;并遵循恢复文物原状与可辨识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环氧树脂胶、滑石粉、...
举世瞩目的“南海一号”考古发掘现场传出令泉州振奋的消息:多名专家从迄今试发掘出的文物推断,“南海一号”始发港很可能是刺桐港(现泉州港)。而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也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区。
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是保存在“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贵文化遗存。自1987年被发现,到2007年整体打捞上岸,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海一号”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考古工作者按照模拟埋藏环境保护法方案,以田野考古方式发掘水下沉船遗址。经过7年的保护发掘,沉船表面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船舱内超过6万件层...
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日前在广东省阳江市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俗称“水晶宫”)启动,标志着“南海一号”进入全面发掘与保护的新阶段。据“南海一号”考古队介绍,初步计划用3年至4年甚至更长时间基本完成考古发掘,在放干“水晶宫”内的水、搭建相关设施后,发掘工作启动时将重新放水,在近似陆地考古的保水模式下进行发掘。
本报今年1月10日A14版曾以《两铲下去,古代大船惊艳出土》为题,报道了在滑县城关镇寺庄村西南角的一处建筑工地基坑内,建筑工人施工时发现一艘古船。文物考古人员在此后的发掘过程中,在古船的旁边又发现一条古船。得知文物部门对古船的发掘工作已接近尾声,昨日,记者带着古船到底是哪个年代的,是战船、渡船还是商船等疑惑,二探大船考古现场。
《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是2001年基于国际海洋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一届会议为保护水下文化遗产而公布。《公约》开篇即以“事关重大”题头标明了水下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威胁,不仅明确界定了海洋文化遗产的环境、类别和性质,也标注了人类干预水下文化遗产的一些典型案例。“就地保护”是《公约》规范下“允许或进行任何开发水下文化遗产活动”的基本原则和首选方案。中国是《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的缔约国之...
广受关注的2011年“南海Ⅰ号”考古试掘工作于4月25日圆满完成任务,这是继2009年9月第一次对“南海Ⅰ号”试掘后,于今年3月26日起开始展开的第二次试掘工作。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关负责同志介绍,第一次试发掘确定了沉船两侧舷板在沉箱中的位置。此次发掘主要是为了确定船艏在沉箱中的位置,为全面发掘‘南海Ⅰ号’做经验上的积累和方法上的准备。为此,考古工作人员采集了大量水、泥等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