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电子技术 光信息技术 光学仪器及技术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光学工程 科学家相关记录137条 . 查询时间(0.485 秒)
近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学系、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彭超副教授课题组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马林·索尔贾希克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甄博助理教授合作,从拓扑光子学视角提出一种在单层硅基板上不依靠反射镜而实现定向辐射的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拓扑保护的单向导模共振态观测》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向导和院士张杰领导的课题组与上海科技大学教授万唯实合作,将加速器领域的双偏转消色差技术与激光领域啁啾脉冲放大压缩技术结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无时间抖动电子束脉宽压缩,并将超快电子衍射的时间分辨率提高到优于50飞秒(1飞秒=千万亿分之一秒),将美国同行保持多年的分辨率世界纪录提高了近3倍。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光电转化效率的高低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与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效率较高、成本较低而成为研究热点。目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大多基于重金属铅的铅基钙钛矿,带来的环境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而锡基钙钛矿具有无毒、高吸光系数、高载流子迁移率和合适的光学带隙等优点,是理想的环境友好型太阳能电池材料。但是,锡基钙钛矿存在结构缺陷多、易氧化和...
埃隆·马斯克展示的脑机接口系统曾引发刷屏。如果不只让脑机相连,而直接实现脑与脑的信息传输,又会怎样?科技日报记者24日从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了解到,该中心罗敏敏实验室利用光纤记录和光遗传学激活技术构建了一个光学脑—脑接口,在两只小鼠间实现了高速率的运动信息传递,从原理上验证了脑—脑接口跨个体精确控制动物运动的可能性。研究结果发表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杂志上。
超高速度捕获瞬态场景图像一直是科学家们追求的梦想和目标,这可以发现新物理现象并探索新物理过程,同时可以带动高新技术的产生。最近,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诗按研究员和孙真荣教授团队在压缩超快成像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包括:1)发明了一种光谱分辨压缩超快成像(HCUP)新技术,该成果以“Hyperspectrally compressed ultrafast photograph...
中国科技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通信实验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黄运锋研究组与暨南大学李朝晖教授,中山大学余思远教授等合作,首次实现公里级三维轨道角动量的纠缠分发。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光学期刊《光学》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通信实验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团队李传锋、黄运锋研究组与暨南大学李朝晖教授,中山大学余思远教授等合作,首次实现公里级三维轨道角动量的纠缠分发。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光学期刊《光学》上。
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吴健团队与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合作,利用超快飞秒激光和符合探测技术,首次实验观测到了单分子体系内的超快振动回声。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物理》。回声现象通常被认为是系统对外界激发的集体响应行为。吴健团队利用两束时间延时为T的飞秒(10-15秒)激光脉冲,激发Ar2分子的振动波包,在第三束飞秒激光脉冲的作用下波包发生解离,通过符合探测分子解离产生的离...
2020年2月13日,《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演示了两个相距50公里的量子存储器的纠缠。这个距离比之前报道的距离要远得多,或为实现多节点、远距离纠缠铺平了道路,有助于量子互联网的开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包小辉、张强等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合作,在量子中继与量子网络方向取得突破。他们通过发展高亮度光与原子纠缠源、低噪高效单光子频率转换技术和远程单光子精密干涉技...
近日,由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高力波教授团队领衔,协同学院四个青年学者团队,以“质子辅助生长超平整石墨烯薄膜”为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将质子辅助生长用于高质量石墨烯制备的研究成果。这项工作,不仅探索出了一种可控生长超平整石墨烯薄膜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该团队还发现了这种生长方法的内在机制,即质子辅助,这种方法有望推广到柔性电子学、高频晶体管等更多重要的研究领域。
钙钛矿太阳电池在短短7年间光电转换效率突破25%,媲美已有40多年发展历程的传统晶硅太阳电池,伴随性能研究的深入,其科学机制研究日益备受关注。近日,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李跃龙副教授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洪文晶教授团队、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科林·兰伯特院士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钙钛矿材料在纳米尺度电荷输运中的独特量子干涉效应,为制备基于量子效应的钙钛矿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
2019年11月19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了其2019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这也是该名单连续第六年发布。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通过对过去11年间引文数据的分析,该名单在各领域中遴选出了高被引论文数量最多即受到全球同行集体认可的最具引文影响力的科研人员。全球来自21个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及跨学科领域的6000多人次高被引科学家入榜。值得关注的...
日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降雨强研究组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沙印林课题组合作,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纳米发光材料,基于该类金纳米簇的双光子动力疗法具有空间选择性高,安全、高效,不需要避光期等优点,在肿瘤治疗尤其是脑胶质瘤、实体瘤治疗方面具有很好的临床转化前景。相关研究成果已申请发明专利2项,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纳米科技期刊《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 Nano)上。
自然界中电磁波波谱范围很广,波长由短至长包括γ射线、X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而人类和哺乳动物的视网膜只能感知可见光(波长390-700纳米),只占电磁波谱很小的一部分(图1)。由于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缺乏能够感知红外光的感光蛋白,人类和哺乳动物无法通过视觉系统感知红外光,为此人们发明了以光电转换和光电倍增技术为基础的红外夜视仪,但是这样的红外夜视仪有着佩戴不便、供电有限、同...
自旋电子学器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磁性材料的发展。在2017年,科学家首次在实验上获得了二维铁磁材料,引发了该领域的研究热潮,但是实现拓扑性的二维铁磁材料仍面临较大挑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与北京理工大学以及日本广岛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利用同步辐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并结合理论计算,在单原子层的铁磁材料GdAg2(Tc≈85 K)中发现了自旋极化的外尔节线。通过深入的分...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