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核科学技术 >>> 辐射物理与技术 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 放射性计量学 核仪器、仪表 核材料与工艺技术 粒子加速器 裂变堆工程技术 核聚变工程技术 核动力工程技术 同位素技术 核爆炸工程 核安全 核燃料后处理技术 辐射防护技术 核设施退役技术 放射性三废处理、处置技术 核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核科学技术 核科学相关记录457条 . 查询时间(0.362 秒)
洪义麟,1985年加入国家同步辐射衍射光学元件组,长期从事同步辐射软X射线波带片、光栅的研制,从事X射线透射光栅、全息离子束光栅研制,承担和组织多项863大口径光栅项目,先后研制了大型离子束刻蚀机、旋涂机、弯月面涂胶机、灰化机等系列微细加工设备,目前担任重大专项子项负责人。
马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2019年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入选者、2023年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入选者、江苏省“双创人才”、中国科协智库青年人才、日本学术振兴学会学者。主要从事辐射化学方向研究,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Sci. Adv.、J. Am. Chem. Soc、Angew、Matter等重要杂志上发表60余篇文章,受邀担任《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副主编、中国核...
2023年12月22日至25日,学校联合安徽省、合肥市共同举办中国科大第八届“墨子论坛”,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核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封东来院士作题为“合肥光源与合肥先进光源”的报告。
曹平,2002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物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电子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核与粒子物理实验信号采集技术的研究,并开展自主化仪器及装备的研制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承担了北京谱仪BESIII端盖飞行时间探测器重大升级改造工程、CSNS反角白光中子源谱仪电子学系统、德国FAIR-CBM实验高速高密度高精度时间测量电子学、大型海洋物探采集装备、深海原位环境核辐射探测装备等...
2017年11月,按照中国科学院的部署,建设科教融合的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由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为主承办,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和理论物理研究所共建。
1996年,比利时潜水员René Wauters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他在亚得里亚海克罗地亚小岛薇莉-奥朱莉(Vele Orjule) 45米深的水域中探索时,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古代铜像。借助核技术,研究人员对这座铜像进行了十多年的仔细研究,来确定其年代、起源,甚至其构造方法。
我们吃的食物中有 95%来自土壤。然而,今天,这一重要的自然资源正受到多种形式的土地退化的威胁。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的数据,世界上大约三分之一的土壤已经因不良和不可持续的耕作方式、气候变化或污染而受到破坏,面积高达 50 000 平方公里——相当于哥斯达黎加——每年都在退化。
罗广南,男,1964年10月生,博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氢能源和氨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
2022年7月2日,“两科大论坛(西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术交流会”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处、中国科大核科学技术学院联合主办,核废物与环境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联合承办。线上线下一百多名师生参加交流会,会议的召开加强了两校关于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交流合作,同时献礼西南科技大学建校70周年,学术贯通,情谊深重。
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科研成果获奖一览表
黄宁东,博士,副研究员。2001年获得清华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清华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2011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应用物理系博士学位。2012年-201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工作,2019年4月起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2022年1月起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水溶液、液晶等复杂液体中物理化学比如自组装行为和...
核科学与工程》创办于1981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核学会主办的核领域的中文核心期刊。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核学会,ISSN 0258—0918,CN11—1861/TL,邮发刊号:82-603。
胡国军,研究领域主要为反应堆系统安全分析。前期研究内容包括:两相流数值计算方法、伴随(Adjoint)敏感性分析、系统分析程序开发、热管冷却微型反应堆和熔盐冷却高温堆多物理耦合计算等。致力于从基础数学物理方法出发、通过自主研发大规模科学计算程序,为我国先进反应堆设计及安全分析提供自主化计算工具和分析模型。欢迎对先进反应堆、计算物理和计算机工程感兴趣的同学联系/报考/加入课题组。
祝曹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先进磁约束聚变装置仿星器相关的研究,致力于从位型优化、三维线圈设计、三维磁流体平衡计算、永磁体优化设计等方向来改进未来仿星器的设计;同时也利用仿星器领域的理论和工具研究托卡马克等轴对称装置上的三维物理。截至2022年3月,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6次,荣获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IOP出版集...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