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化学物理学 高分子物理 高分子化学 核化学 应用化学 化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化学 电极材料相关记录30条 . 查询时间(0.111 秒)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流电池多孔电极材料电化学测试用工作电极,包括电极套、导线、密封垫片、电极、多孔电极材料夹套,所述电极套下部可与多孔电极材料夹套上部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密封垫片置于电极套和多孔电极材料夹套之间,阻止电解液渗入;所述多孔电极材料夹套下部开有圆形或方形的小孔,用于放置多孔电极材料。该种工作电极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实用性强,非常适宜于对碳毡、石墨毡等多孔材料进行电化学测量。
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在泡沫镍(NF)基底上合成了镍钴氢氧化物、镍铁氢氧化物及镍钴铁氢氧化物3种电极材料,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三元镍钴铁金属电极的储能性能要远大于其他2种二元金属电极,其在2mA·cm-2电流密度下能达到5.11F·cm-2的面积比电容,并且构筑的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46.814W·m-2时所能达到的最大能量密度为5.994Wh·m-2。研究发现三元镍钴铁金属电极...
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E01组岳金明博士生在索鎏敏副研究员的指导下,以浓度为核心变量,采用磷酸钒钠正极为研究对象,针对高盐浓度抑制电极溶解机制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在超高盐浓度Water-in-salt电解液中,电极材料溶解得到了很好的抑制,磷酸钒钠正极结构稳定性大大提高,电池电化学性能得到明显提升。31 m WIBS体系中在低倍率0.2C...
近日,2019年吉林省科学技术奖揭晓。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张新波研究员等完成的“高比能二次电池电极材料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成果荣获2019年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次电池作为一类重要的能量储存器件因具有绿色环保、能量密度高和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随着二次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和大规模储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其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设计和合成高性...
近日,我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李先锋研究员、张华民研究员团队设计、制备了一种基于氮化钛纳米棒阵列三维复合电极材料,并应用于锌溴基液流电池中,大大提高了其功率密度。溴(Br2/Br-)基液流电池,特别是锌溴液流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电解液成本低等优势,成为电化学储能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Br2/Br-电对的反应活性较低,电极的极化较大,导致电池的功率密度较低,电堆成本相对较高。
近日,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闫建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王俊峰课题组毛文平合作,研究Al3+掺杂二氧化锰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相关成果发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杂志上。超级电容器具有比容量高、循环寿命长、环境友好等特点,在电子产品和混合动力系统中充当着绿色能源的角色。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是影响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的关键因素。二氧...
以天然生物质芦花为原料,采用直接碳化和化学活化碳化2种方法在不同碳化温度下制备了一系列含氮碳微米管材料.对优选的化学活化的JJCZH-750(即碳化温度750℃并经HCl除杂的样品)含氮碳微米管进行了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N2吸附-脱附及电化学性能表征.测试结果显示,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玉良的指导下,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黄长水带领的碳基材料与能源应用研究组,将石墨炔类材料先后应用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锂硫电池等多种能源存储器件,并对石墨炔材料结构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图1)。该研究组研发、制备了一类新型的硼代石墨炔,并通过理论计算与器件性能表征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能带结构、电化学性能及储钠机制进行深入分析。通...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三维石墨烯(3D-G),并以十八胺(ODA)为接枝剂对部分还原的氧化石墨烯进行氨基化处理,再利用原位聚合法在氨基化石墨烯表面生长聚苯胺,制备了十八胺功能化石墨烯/聚苯胺(G-ODA/PANI).对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电化学性能分析和材料结构的比电容贡献分析.结果显示,电极材料的电容贡献大部分体现为材料的表面电容,G-ODA/PANI电极片在1 A/g电流密度时的比电容最高可达108...
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一项科研成果,通过调节层状结构过渡金属二硫属化物的分子间层间距离,实现了电极材料电化学储能与催化性能的大幅提升,为发展高性能电催化与储能器件开辟了新路径。其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纳米能源》和《微小》等国际重要期刊上,近日在《先进能源材料》和《材料化学杂志A》上发表的邀请综述论文,被评为亮点研究报道和热点论文。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张华民研究员、李先锋研究员团队利用“孔径筛分效应”固溴,设计、制备出兼具高活性和固溴功能的笼状多孔碳材料,并实现了其在锌溴液流电池中的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DOI:10.1002/adma.201605815)上。
记者2015年11月30日从燕山大学获悉,该校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高发明课题组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在超级电容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据了解,该研究采用低温溶剂热法,一步合成了氮、氟共掺石墨化碳微球电极材料。其超高的体积比电容是商业超级电容器基活性碳的3倍,为目前已报道的碳基材料中的最高值。同时,该材料在大电流充放电下依然保持极高的稳定性。
随着化石能源的逐年消耗,新能源与储能元件的开发利用成为热点,其中新型氢能源和超级电容器是两个研究非常活跃的领域。氢气是一种高效、清洁的燃料,而电解水析氢不会产生温室气体,对环境无污染,是制氢的理想方式。超级电容器是一类新型的储能元件,具有优异的充放电寿命及高功率密度,有望实现对传统化学电池部分或全部替代。尽管多种纳米材料(如:过渡金属化合物,异质原子修饰的复杂碳材料)作为产氢或超级电容器电极已表现...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教授研究组发展了一步法合成技术,成功实现了二硒化钴和二硫化钼材料的“化学嫁接”,研制了具有析氢性能接近贵金属铂的水还原高效复合催化剂。该研究成果以“An efficient molybdenum disulfide/cobalt diselenide hybrid catalyst for electrochemical hydrogen generation”为题发表...
核-壳纳米结构具有独特的结构特性和应用潜能。通过核壳纳米结构的设计和合成,不仅能够整合核壳内外两种材料的优势,而且能够克服两种材料自身的不足,达到材料整体性能的提高和优化。近年来,核壳结构的控制已经成为了纳米材料合成与应用上一个重要的方向,并在催化、生物、能源存储和转化等众多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控制壳层结构的状态,在纳米尺度上开展精确、系统的调控,从而实现对纳米尺度独特性能的观测和探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