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文学理论 文艺美学 文学批评 比较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南阳作家群研究 中国各体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史 东方文学 俄国文学 英国文学 法国文学 德国文学 意大利文学 美国文学 北欧文学 东欧文学 拉美文学 非洲文学 大洋洲文学 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文学 当代相关记录1526条 . 查询时间(0.212 秒)
韩少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风格独异而体量庞大的作家。似乎存在两个韩少功:一个是写小说的,一个是写散文的;一个是感性的,一个是理性的;一个是传统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介入现实的,一个是超脱现实的。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提下的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应筑基于多民族文学之上,形成对多民族文学的阐释能力。为消除中国当代文论对少数民族文学的隔膜状态,应进一步重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理清它与中国当代文论的基本关系。
城市文学因其价值的多元共构,21世纪以来日益成为文学研究界探讨的高频词乃至关键词。城市文学在关注城市中的“人的文学”时,作为文学发生场域的城市主体独立性常陷入从属的被动境地。“城市文学”作为学术名词的普遍使用极易忽视其意义的多重向度,“城市·人·文学”三者缺一不可。以时间和文化概念中的“青春”考察历史城市、文化城市和地理城市,应基于“城市”与“人”两重主体视点——“青春城市”与“城市青春”。
当代女书符号观     女书  符号  女性  艺术  文化       2024/4/2
近年来,在各项制度保护与政策扶植下,湖南江永女书已不再是亟待抢救的濒危文化遗产并呈现出蓬勃生长的面貌。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从文字、性别、艺术与文化四个角度,结合中西方有关女书的艺术及社会实践现状,试图探讨女书的特征流变及与之相关联的创新可能,冀望在国家建设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对女书的未来发展有所提示与帮助。
经过责任编辑推荐和评审专家投票,七篇论文被评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度优秀论文,现予以公布。
2022年6月2日下午,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联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举办了“历史文化的态势与越南当代文学的发展”主题讲座。本讲座为越南文学研究系列讲座之一,旨在探讨越南1986年革新开放以来作家的个性化创作以及作家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的新变化。主讲人阮登叠(NguyễnĐăngĐiệp)是越南文学研究院院长,兼任越南作家协会文...
为学习、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少年儿童成长教育的指示精神,鼓励、促进儿童文学创作和童书出版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加强儿童文学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引领作用,自2019年创设的“年度儿童文学新书榜”,开展年度优秀儿童文学图书的遴选推荐工作。新书榜的评选旨在评选出上一年度在儿童文学艺术创新方面最具推荐价值的作品,以几近严苛的标准对报送的作品进行导向及文学艺术品质的甄选,以期筛选出最能代表年度儿童文学艺术水准、...
2022年5月24日晚上19:00,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开办了题为“当代中国美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学术讲座。本次主讲人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科资深教授、著名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朱立元先生,主持人由文学院吴电雷教授和刘阳军副教授共同担任。
2022年5月11日晚,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场师生学业线上交流会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刘志权老师主持,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师张博实、李玮、沈杏培及学生代表邢晨、宋子悦、马偲婕共同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还吸引了大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感兴趣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与,交流会持续了两个半小时,现场气氛非常活跃。
吉林大学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12月11日,原机构负责人为吉林大学刘中树教授、张福贵教授、李志宏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陆贵山教授。中心自成立以来,以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为载体,依托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组织学术交流、开展学术活动,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界受到积极评价,获得了良好声誉。
爱尔兰文学在20世纪初的文学繁荣惊艳世人,诞生了叶芝、萧伯纳、王尔德、乔伊斯、贝克特等世界级文学大师,对20世纪的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自20世纪末以来,爱尔兰文学又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且在新世纪后愈演愈烈,有加速发展的趋势。这一新的繁荣自20世纪60年代起初露苗头,头一个阶段以对历史和爱尔兰身份的反思为主要内容,自1990年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题材和表达方式日趋国际化和多元化。
关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创作,普遍的认知是线性而模块化的,即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现代派、先锋、新写实、新历史等文学潮流的更替,构成了线索清晰、逻辑井然的存在。它仿佛在昭示后人:80年代的文学创作就是按顺序在这些板块之下进行思想演绎与形式探索的。这种“常识”的获得,一方面来自文学史的强大叙述,另一方面则与当时文学批评的“潮流化”有关(在某种程度上,前者其实来自后者)。所谓文学批评的“潮流化”,...
在“中国当代文学”未正式命名之前,1950年代通常使用“新中国文学”(或“新中国的文艺”“新中国的人民的文艺”)这一表述(周扬在报告或讲话中有时出现“今天的中国的文学艺术”这样随意的说法),这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初建构时的一个特点。
中国当代文学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经验、讲述中国故事、形塑中国形象的有效载体。当代文学的审美实践、海外翻译与有效阐释,以及经纪人、编辑、出版者、文学活动等传播机制,环环相扣,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逻辑链条,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征。
当下是这样一个时刻:一切首尾相顾的历史都处于破裂之中,时间链条上的过去、现在、未来被同时召唤然后并置,一切都敞开着,一切都显示为未知,一切都在为一场“决战”准备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当代性”正在绽出。这使我们获得了一种重新肯定性评估“当代文学”的契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