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星系与宇宙学 >>> 星系动力学 星系天文学 运动宇宙学 星系际物质 大爆炸宇宙论 星系形成与演化 宇宙大尺度结构起源与演化 星系与宇宙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星系与宇宙学 矮星相关记录34条 . 查询时间(0.039 秒)
热亚矮星是一类在赫罗图上位于主序与白矮星之间的一族恒星。前人对热亚矮星形成通道及星族合成的研究表明,第二次共有包层抛射通道会形成白矮星-热亚矮星双星系统,且其中的热亚矮星质量可以低至0.32-0.36倍太阳质量。在引力波辐射作用下,这类双星系统在随后的演化中可以形成轨道周期短至20分钟的极端周期分离的双星系统。然而,如此短周期的白矮星-热亚矮星双星系统尚未被观测所证实。
紫金山天文台联合法国斯特拉斯堡天文台、浙江大学等单位系统研究了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CSST)对于本星系群矮星系的探测能力,结果表明CSST将极大拓展近邻矮星系的搜寻概率。该科研成果于2023年9月6日在线发表在天文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博士李振威等利用最新得到的物质交换稳定性判据,并结合双星星族演化模型,探索了银河系内双白矮星星族的物理性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文与天体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上。
探索地球以外的宜居行星(即地球2.0)是天文学的基础研究前沿,相关研究将回答“地球是否唯一”以及“行星如何成为生命摇篮”等重大科学问题。目前Kepler和TESS等空间望远镜发现了3300多颗系外行星,但探测到红矮星周围的宜居类地行星仅为38颗。红矮星周围类地行星的样本统计分析表明,大部分行星非常接近其母星距离为0.01-0.2 AU(AU为计量天体之间距离的天文单位),这意味着由多颗类地行星组成...
英国天文学家发现,距地球117光年的一颗白矮星附近的“宜居”地带可能存在一颗行星。据英国广播公司2022年2月12日报道,天文学家观测这颗编号为WD1054–226的白矮星时,发现其附近“宜居”地带有65个月球大小的结构。它们以“一种精准的排列”有规律地做环绕运动,显示近处可能有一颗行星对它们有引力影响。天文学家据此推测,这些结构在围绕一颗行星运动,这颗行星大小近似太阳系类地行星,与那颗白矮星之间...
近日,西华师范大学罗杨平研究员、王坤副研究员、捷克科学院天文研究所Peter Nemeth博士、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韩占文院士合作利用LAMOST和Gaia数据对银河系1587颗热亚矮星进行了研究,给出了银河系晕、薄盘、厚盘以及球状星团中热亚矮星的重要观测特征,揭示了不同环境中热亚矮星的起源。成为该研究领域一项非常重要的实质性进展。
科学家透过模型探索约120亿年前宇宙初期的样貌,首次看到氢气光亮丝线构成的“宇宙网”。不仅于此,他们还发现宇宙网的亮光,来自先前未被观测到的数十亿个矮星系。据报道,被观察到的“宇宙网”是哈勃超深场的一部分。哈勃超深场是目前为止宇宙中观测到的最深处。科学家很久以前就透过宇宙模型推论有“宇宙网”的存在,但先前从未直接观测到或捕捉到影像。大部分星系,包括我们所在的星系,都是在“宇宙网”上诞生。
据国外媒体2021年2月2日报道,天文学家开发出了一种寻找系外行星的新技术——在白矮星的大气层中寻找系外行星死亡后遗留下来的物质。目前,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限制着我们去寻找系外行星:我们只能找到目前仍存在的系外行星,但是宇宙存在了超过130亿年,很多行星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且当恒星消亡时,它们通常会带走附近的行星,尤其是那些大质量恒星,它们会以超新星的形式消亡,通常会将所有绕其轨道运行的行星完全抹...
2020年12月17日,国际天文学杂志The Astronomical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戴智斌博士等人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们从一段充满随机变化,甚至“激变”的Kepler空间望远镜连续观测数据中,成功反演出爆发型相互作用双星处女座TW的主星白矮星周边吸积盘,在超级爆发前后的完整演化过程。该研究工作不仅为白矮星吸积盘的热潮汐不稳定(TTI)模型提供有力的观...
近日,国际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蔡伟、研究员赵应和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该工作对活动星系核(简称AGN)宿主矮星系的星族和恒星形成历史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发现AGN宿主矮星系和正常的恒星形成星系有着类似的质量-金属丰度关系,并且还发现当AGN宿主矮星系的[O III]λ5007发射线光度大于32万倍太阳光度时,光度权重...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大样本恒星演化团组吴优博士等人对热亚矮星与中子星双星系统进行研究,得到了银河系中这类系统的统计性质,并分析了它们在观测上被找到的可能性。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杂志《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上。热亚矮星是一类特殊的天体,在赫罗图中位于极端水平分支,它是由一个中心燃烧的氦核和很薄氢壳层构成的恒星。双星演化理论预言了热亚矮星...
近期,天文学家在褐矮星Luhman 16A上发现了类似木星和土星的云带迹象。据媒体报道,这是科学家第一次使用偏振测量技术来研究太阳系外的大气云层属性。Luhman 16是一个罕见的双褐矮星系统,包括Luhman 16A和Luhman 16B两颗褐矮星,距离我们仅6.5光年,是距离太阳第三近的恒星系统,仅次于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和巴纳德星。研究人员发现,尽管Luhman 16A与Luhman 16B有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26日发布消息说,该台郭琦研究员科研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科研团队共同研究发现,在近邻宇宙有一类特殊的矮星系,在其几万光年的半径内,都主要由重子物质构成,暗物质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这一重要发现与目前在标准宇宙学模型下的矮星系形成理论预言相违背,从而对暗物质的本质提出质疑,也对经典的矮星系形成理论提出挑战。北京时间当天凌晨,中国天文学家完成的这项天文学成果获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
新华社华盛顿2019年10月14日电 美国天文学家领衔的一个国际团队首次利用57亿光年外星系团产生的X射线引力透镜效应,观测到94亿光年外一个矮星系的造星过程,为探索星系起源提供了一种新的观测手段。引力透镜效应指光线在通过大质量天体附近时会发生弯曲的现象,好像一个“宇宙放大镜”,可以帮助人们研究宇宙中最早和最遥远的星系。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孟祥存和博士李蛟在Ia型超新星(SNe Ia)前身星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研究发现B型亚矮星可能是一些超新星遗迹中的残留伴星。这一研究为在超新星遗迹中搜寻SNe Ia的残留伴星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该成果发表在2019年2月出版的《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上。以SNe Ia为距离指示器进行测距,研究人员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这就意味着宇宙是暗能量主导的宇宙。...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