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耕作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作物耕作学相关记录1321条 . 查询时间(1.655 秒)
为助力“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实施和黑土地玉米单产提升,自四月以来,中国农机院耕作所播种机械研发团队在吉林拉开了玉米高速免耕精量播种春季田间试验的序幕。试验依托中国农机院牵头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土地绿色生产“耕种管”智能装备研发与示范”项目,项目启动以来,研发团队持续稳步推进任务实施,积极开展调研与试验。
“清明”已过,北方春玉米正处于春耕备播的关键时期,西南春玉米陆续播种。总体看,当前北方春播区土壤墒情较好,有利于实现足墒播种和一播全苗;西南春播区部分地区降雨不足、气温偏高、失墒较快,对春玉米播种出苗不利。针对当前生产形势和气候特点,各地要以“优选良种、分类整地、精细播种、水肥一体、合理增密、防控病虫”为重点,全力抓好玉米春耕春播,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为实现增产丰收奠定基础。
为加快推进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与推广应用,促进小麦生产提质增效,2024年3月28日,“两熟区小麦保护性耕作研讨会”于2024全国农业机械展览会期间在河南驻马店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保护性耕作专业委员会、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研究室、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小麦专业组、农业农村部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小麦专家组、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河南省农业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玉米地杂草资源化利用的耕种方法,属于玉米种植技术领域。从杂草资源化利用的角度,提供玉米地杂草资源化利用与绿色控制耕种方法,具体为:在玉米种植行区进行25?35cm宽,15?25cm深的条带状耕作;采用宽行密植,一穴双株种植,行距80?110cm,穴距不低于25cm,相邻穴错位5?12cm;在玉米播期前、拔节期和开花期各进行1次杂草刈割,生长季内累计刈割2?4次,刈割后行间放养家禽,...
王占彪,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英才所级入选者,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布局与低碳生产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科研与国际合作管理处副处长(主持工作)、中亚综合试验站站长;任中国农学会耕作学会常务理事,塔吉克斯坦农业大学特聘教授,Journal Integrative of agriculture, Phyton-International Journ...
李向东,郑州大学农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员,研究领域:(1)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与保护性耕作;(2)逆境生理生态与小麦防灾减灾技术。
棉花冬翻有利于有机物质的深埋,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冬翻有利于消灭越冬蛹,减少“三虫”危害;冬翻有利于病原菌,降低病害发生率。其技术要求如下:
近日,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祝英研究员与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熊友才团队在微生物共接种增强玉米抗旱性机制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揭示了微生物共接种增强玉米抗旱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论文在《总体环境科学》上发表。
2023年11月30日,由农业学部罗锡文院士主持的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中国保护性耕作发展战略研究”结题验收会在广州召开。验收组由张佳宝、周卫和柏连阳院士及相关业务和财务专家共9人组成,中国工程院一局副局长左家和、农业学部办公室和项目组成员共计20余人参加。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利:一种稻田周丛生物的快速培养方法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利:一种利用褐藻寡糖促进农作物生长的长效方法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利:一种小麦-玉米深免间歇耕作方法
近日,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韦丽娇副研究员、黄伟华助理研究员和海南省农业机械鉴定推广站董学虎副研究员主编的《甘蔗深耕深松技术》一书正式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我院长期从事甘蔗深耕深松技术领域科研人员的重要研究成果,也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甘蔗团队《甘蔗保护性耕作技术》系列丛书的新著作。
漯河市农业科学院专利:一种立式耕耙犁。
漯河市农业科学院专利:一种多用组合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