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文学理论 文艺美学 文学批评 比较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南阳作家群研究 中国各体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史 东方文学 俄国文学 英国文学 法国文学 德国文学 意大利文学 美国文学 北欧文学 东欧文学 拉美文学 非洲文学 大洋洲文学 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文学 诗学相关记录302条 . 查询时间(0.103 秒)
冯班开辟了一种由晚唐上溯齐梁的诗学路径。他在学习齐梁诗风的同时,也注意到它在晚唐的复兴,这种纵向的诗学视阈使他更容易捕捉到晚唐诗人对齐梁诗风的新发展,并最终由晚唐李商隐诗入手向齐梁复归。冯班将李商隐的七言无题诗视为以晚唐为体、以齐梁为用的诗歌典范。他不仅较早用"比兴"观去解释李商隐无题诸诗,也以比兴观念为指导创作七言无题诗。这种新的齐梁诗风,可以看作一种独具特色的"晚明齐梁体"。
"万物一体"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的观念,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表述。当代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提出"人—世界"的在世结构,就是以"万物一体"为其思想资源的。"万物一体"作为哲学命题由宋代思想家张载、程颢明确提出,而作为仁学的基本内涵,却是从先秦儒家经典中发源。道家哲学也从另一系统进入这一命题的汇流之中。本文从哲学角度梳理了"万物一体"的基本意蕴,又由此生发了其对独特的中华美学气质的生成路向,并进而阐发...
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专项工程之一,2015 年11 月2 日,由江汉大学现当代诗学研究中心、《江汉学术》编辑部主办的第二届“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颁奖仪式在北京“大成路九号”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韩山师范学院、《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计...
2015年11月28-29日,“‘两岸四地’第七届当代诗学论坛·代际经验与呈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行。研讨会由暨南大学文学院、暨南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郭方云博士在英美文学相对论诗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郭博士的相关学术论文《烟囱、天堂和虫洞奇喻——<比萨诗章>的空间穿越语境及其相对论形变》聚焦空间穿越这一“世俗化”热门话题,在文理贯通概念框架的引领下,首次将相对论虫洞穿越原理运用于英美现代诗坛巨匠庞德的名篇《比萨诗章》灵魂升天之旅的探讨之中,不仅解决了困扰全世界广大基督徒天堂灵修幻象的科学逻辑问题,而且填补了科学与文学、科学...
“涵濡雨露,振荡风气。”(苏轼《墨竹赋》)涵濡就是自然万物之间彼此传递能量,诱发生机。“山河大地,皆吾遍现,翠竹黄花,皆我英华。”(康有为《中庸注》)涵濡也是人类文化远缘或者近亲之间的交相互动,激励创化。人类学家告诉我们,早在五千年前,世界历史上就发生了一场文化涵濡,造就了当今全球文化与世界体系的原型,其间所发生的“认知突破”和“存在飞跃”对当今生活世界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当今全球时代的文化景观,乃...
在骆一禾众多的诗歌作品中,《大黄昏》一诗不容忽视。于1984 年4 月创作的《大黄昏》一诗,不仅是第一首直接以其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意象——“黄昏”来命名的诗歌,更是从文明视野俯瞰华夏文明的发展,饱含诗人深刻的文明思考和忧患意识,展现了骆一禾关于“文明黄昏”的思考,以及其对诗人形象与使命的期许和寄寓。骆一禾以独特的意象群构筑了其诗歌王国,自成一体,相互映照,使其诗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解性和对话性。《大...
晚清至“五四”诗歌由旧而新的变迁,既源于语言形式的构造也出自现代经验的催逼,但如何理解文类内部和外部的错综关系,避免把它们或割据式地单独处置或牵强地缝合粘连,实为把握该时段诗歌的关键和难点。“言说方式”因而作如此构拟,即现代性的运作被语言“知觉”时即成了内部与外部的混融,它寄身于形式与经验交织的纹路中,改变诗,也被诗所改变。据此,“言说方式”必须挣脱静止的、惰性的结构,为从根本上克服时间性难题这一...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其他古代的文本一样,因年代的久远和文本的残缺,令今人阅读理解起来感觉困难重重,甚或出现严重误读的情况。历来各种学说为"悲剧快感"提供了不同的解释,与其相连的"怜悯"和"恐惧"这两个词一直成为学术的竞技场,各类解释"累层"起来可以构成一部"悲剧快感"的演变史。本研究尝试不受"悲剧快感"演变史的束缚,从古希腊时期对"痛苦的欢笑"的共识及亚里士多德有关快乐的理论出发,结合他本人在《...
民革中央常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日前回到母校,带来一场题为《法国象征主义诗学》的讲座。副校长李斐与户思社进行了会谈。 在为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师生做的讲座中,户思社将象征主义的发展历程和象征主义诗歌美学观的演变娓娓道来。他首先以马拉美和魏尔伦对“什么是象征主义”的思考为开端,用形象、幽默、妙趣横生的语言阐释了“象征主义”的起源、发展和内涵。并将自己的研究经验、方法...
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和北京《文艺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武隆县文联、武隆县喀斯特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五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10月13日在学校桂园宾馆隆重开幕。国际论坛从2004年开办以来,每两年或三年举行一届,已经成为重庆在全球诗歌界的一张名片。出席本届论坛的诗学名家共120余人,除中国两岸四地学者外,还有岩佐昌暲、曾心、孙德安、林爽等来自荷兰、新西兰、韩国、...
晚宋江湖诗派取法晚唐,晚唐体卷土重来。杨万里倡导的“晚唐异味”,经姜夔、四灵转接传承,逐渐凝定为江湖诗派的诗学取向。他们以晚唐济江西,带有诗风变革的明确意识,却走向了师法晚唐贾岛、姚合等几位中小诗人,呈现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狭深取向。有鉴于此,江湖大家戴复古倡导效法陆游,江湖诗宗刘克庄在肯定杨万里的同时,亦刻意倡导取法陆游。戴、刘借鉴吕本中矫正江西诗学“以苏济黄”的诗学模式,倡导“以陆济杨”...
为进一步推动认知诗学研究深入发展,认知诗学研究会将于2014年11月13-16在广西桂林召开第三届认知诗学高层论坛,由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实践中的认知诗学。欢迎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与会研讨。有意与会者,请登录四川外国语大学科研处网页:http://kyc.sisu.edu.cn;或中国认知诗学网站:www.cognitive-poetics.com,下载报名表...
在1980年代的十年间,中国大陆的文学、艺术、电影、政治书写经历了一场河流话语的大爆发,这股“河流热”既记录了1980年代社会、文化、美学,以及政治征候与创伤,更彰显了后毛泽东时代民族理想主义冲动的社会—文化想象。这股“奔向大河“的冲动与书写尤其激励我们去追问与此相关的一连串问题。为了阐明这些问题,笔者提出“水缘诗学”(poeticsofnavigation)作为一种分析性概念来考察在海子、骆一禾...
在中国古代赋学话语中,“源于诗”是一个经典的赋源表达,从班固的《两都赋序》一直持续到清代末年,历代赋论者无不如此。亘古不变的叙述凸显出赋的讽谏和颂美情怀,大多非关赋的起源的文体阐释,而更多焦虑的是赋的政治地位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诉求。魏晋以来的体性之辨,尤其是元明两代,赋论者多认定赋“属于诗”,瞩目于赋的“诗”性面相,开启了赋学批评由政治内涵向诗学话语的嬗转。除却唐宋以来的辨体批评这一重要的内在驱动力...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