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核科学技术 >>> 辐射物理与技术 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 放射性计量学 核仪器、仪表 核材料与工艺技术 粒子加速器 裂变堆工程技术 核聚变工程技术 核动力工程技术 同位素技术 核爆炸工程 核安全 核燃料后处理技术 辐射防护技术 核设施退役技术 放射性三废处理、处置技术 核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核科学技术相关记录1368条 . 查询时间(1.182 秒)
2023年8月22日,中国核学会、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以下简称“总院”)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在北京举行了《2023年国外核工业与技术重大发展动向》(以下简称“《动向》”)联合发布活动。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刘建桥,中核集团首席专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叶国安,总院院长白云生参加发布会。总院首席专家许春阳代表三家单位做发布报告。
随着近年铀矿找矿能力提升、勘探体系完善,我国铀矿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应持续加大铀矿勘查力度和投入。
截至2023年6月30日,我国运行核电机组共55台(不含台湾地区),装机容量为56993.34MWe(额定装机容量)。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室以近年来的研究为基础,总结了重离子辐射诱变育种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并沿育种实践全规程提出了提升重离子辐射诱变育种效率和质量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技术评论》(Critical Reviews in Biotechnology)上。
碳酸盐团簇同位素是目前不断发展的古温度代用指标,在地球科学诸多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分析测试方面,要获得准确可靠的碳酸盐团簇同位素组成(如Δ47值),通常需要使用合适的标准物质进行数据标定。近年来,碳酸盐标准校正法的提出,呈现出诸多以往传统气体标准校正所不具备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实验室在校正碳酸盐Δ47值时使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制备的四套方解石标样(ETH-1、ETH...
2023年7月18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核能安全所韩运成副研究员团队与湖北科技大学熊厚华等合作,在聚变中子源生产医用同位素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核领域期刊《核科学与技术》(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上。
2023年7月7日,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研制的国际首台大型非谐振全储能快循环脉冲电源通过专家组现场测试。
2023年7月7日,精密测量院李从刚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赵强等研究团队合作,利用核磁共振方法解析了黄曲霉毒素B1的核酸适体的高分辨溶液结构,揭示了核酸适体高亲和识别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发表在学术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学科中心、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结构动力学线站团队,与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依托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3W1线站开发了金属增材制造原位表征平台,开展了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增材过程中晶体转向行为的研究。相关工作以“In situ observation of crystal rotation in Ni-based superal...
国际标准是促进国际贸易和技术交流的重要举措,国际标准化工作参与度是一个国家实力的综合体现。近日,中核集团国际标准化工作再次取得新突破。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获悉,由中核集团主导提出的粒子加速器工作组(IEC /TC45/WG20)获批成立。这是第一个由我国提出并牵头成立、担任召集人的核领域国际标准工作组。
2023年6月13日,2022年度“天然铀产业十大科技进展”正式对外发布。同日,2023年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理事会在四川成都召开。
2023年6月11日,中核铀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中核战略研究总院在中核矿业科技举办共建中核战略规划总院铀资源分院揭牌仪式。
2023年5月31日,监理、设计、施工、甲方等相关人员参加了监理单位北京中科国金组织召开的HEPS动力中心、室外工程、直线三个单体的四方验收会,从施工范围、质量控制、过程检测、调试以及档案等环节进行了汇报和现场检查,并顺利通过验收。
近日,原子能院放射化学研究所项目团队成功开展国内首个对铯-137(137Cs)放射源的年龄测量方法研究,该方法借助了伽马能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系国内首创。铯-137放射源年龄测量方法的研发丰富了核法证学方法,促进了核法证学学科建设,为打击核及放射性材料走私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大气气溶胶的光散射和吸收通过气溶胶-辐射和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对地气系统产生重要的辐射效应。气溶胶的单次散射反照率(散射与散射和吸收之和的比值)不仅影响辐射强迫的大小,还可能决定气溶胶在大气层顶的加热或冷却效应。喜马拉雅区域是南亚人为污染物向青藏高原输送的重要通道。南亚地区人为排放的黑碳等强吸收性气溶胶导致南亚和喜马拉雅区域单次散射反照率较低。以往在喜马拉雅和南亚开展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工作,仅用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