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地质学相关记录4902条 . 查询时间(3.136 秒)
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重要驱动者,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质以获得自身生长所需的养分和能量,在微生物死亡后形成的残留物也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目前关于微生物残留物在土壤中的稳定机制尚不清楚,影响了人们对土壤有机质动态的准确预测。
地幔作为地球最大的地质构造单元,其物质组成记录了大量的地球演化信息,同时其动力学过程也显著影响地球浅部圈层。俗话说,上天容易,入地难。现阶段直接测量地幔的物质组成信息和动力学过程存在巨大挑战。而在洋底绵延数万公里的洋中脊玄武岩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幔源岩浆,成为了地质学家们的首选目标,为了解地球深部物质组成和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基础。然而喷发的岩浆作为汇聚熔体,许多继承自地幔源区和岩浆过程的...
地球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塑造了如今的宜居环境。板块构造运动是地球深部和浅部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核心机制。新生洋壳不断地在洋中脊生成,并通过板块构造运动循环至深部地幔。循环洋壳及上覆沉积物在俯冲过程中会相变,形成高密度的榴辉岩。这些循环榴辉岩的加入是改造深部地幔(如成分和岩性不均一)的主要方式之一。鉴别并约束循环榴辉岩在深部地幔的命运对板块构造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锚固技术是岩土工程加固的常用措施,能够充分发挥和提高隧道围岩的自身强度以及自稳能力,从而有效控制隧道围岩变形,现已经成为提高岩土工程稳定性和解决复杂岩土工程问题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而注浆体作为锚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锚杆(索)的承载性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改善注浆材料的流动性、凝结时间、力学强度等指标是提升注浆加固性能的主要方式。
2024年1月13日下午,成都山地所自主部署的“十四五”创新团队项目“高寒山地流域水文-生态-灾害关键过程感知、模拟与预测”在成都召开。会议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生态所、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并对项目进行指导。所长文安邦出席会议。
2024年1月15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间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日祥等,在海洋岩石圈水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定量计算了全球海洋板块水化率的分布,揭示了俯冲带是海洋板块,尤其是地幔水化作用的关键场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
古近纪是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劫后复苏并逐渐接近其现代面貌的关键时期。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古近纪也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活动、亚洲气候重组、生物多样性演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年代地层学、生物群及其地形地貌演变的研究,对于研究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限于研究条件、认识程度等的制约,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在地层学划分方面一直存在诸多争议。近年来,该区域开展了大量的沉积岩石学、磁性地...
2024年1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河海大学、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珠江流域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法国墨卡托海洋国际机构、意大利国立地球物理与火山学研究所等全球16个研究单位的34位科学家组成的国...
氨气(NH3)是大气中具有还原性质的活性氮气体,对大气环境质量(PM2.5成核等)和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起到重要作用。农田土壤挥发NH3是大气NH3的重要来源,准确量化其对大气沉降氮的贡献,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至关重要。氮稳定同位素(δ15N)分析测试技术结合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等)的应用是示踪大气NH3来源的有效手段,但解析的准确度与源谱δ15N值选择密切相关。当前关于农田土壤δ15N-...
地质生物多样性数据库(Geobiodiversity Database,简称GBDB)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古生物地层数据库。它以地质剖面为核心,基于互联网、数据库和GIS技术,汇聚了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多方面信息。
土壤表层碳库约是大气碳库两倍以上。2022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21次缔约方大会上,由法国农业部提出,UNFCCC启动了“千分之四全球土壤增碳”计划。该计划通过土壤增碳千分之四,可抵消当前全球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土壤碳汇成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自然解决方案之一。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基于当前地球系统模式对土壤碳源汇效应的模拟预估仍存在不确定性,这一研究热点也是当下全球碳循...
2024年1月10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咸晓峰,在研究员张华侨和瑞典隆德大学教授Mats E. Eriksson的共同指导下,对古球蛋状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古球蛋状化石的新的分类方案。研究认为古球蛋状化石更可能是寒武纪早期的藻类,而不是动物胚胎或休眠卵。
氨气(NH3)是大气中具有还原性质的活性氮气体,对大气环境质量(PM2.5成核等)和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农田土壤挥发NH3是大气NH3的重要来源,准确量化其对大气沉降氮的贡献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至关重要。氮稳定同位素(δ15N)分析测试技术结合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等)的应用是示踪大气NH3来源的有效手段,但其解析的准确度与源谱δ15N值选择密切相关。现有关农田土壤δ15N-N...
酸雨引起的土壤酸化是全球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尤其在我国南方,持续强酸雨可能加剧生态系统磷限制,从而影响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然而,酸雨对土壤磷循环影响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晰。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原特别研究助理丹尼斯(A. Denis)、研究员黄迪颖等,2024年1月9日在国际古生物学期刊《地质多样性》(Geodiversitas)发表封面文章,重新诠释了有关热河生物群“小龙虾”的科学难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