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农学总论 作物学 园艺学 土壤学 植物保护学 农药学 林学 畜牧学 兽医学 水产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农学相关记录952条 . 查询时间(1.92 秒)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经济作物虫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应邀在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new kid on the block in insect pest management: sprayable RNAi goes commercial”的论文,重点阐述了全球首款喷晒式RNA生物农药商业化用于马铃薯...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在Cell子刊《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上发表了题为“The rice E3 ubiquitin ligase-transcription factor module targets two trypsin inhibitors to enhance broad-spectrum disease resi...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无土栽培课题组在MgFe-LDHs纳米材料的植物学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将MgFe-LDHs应用于植物营养学,发现其可以促进黄瓜幼苗生长并改善铁吸收,为进一步开发基于LDHs的复合金属纳米肥打下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以“Enhancing iron content and growth of cucumber seedlings with MgFe-LDHs un...
2024年5月13日-16日,国家科技特派团红原团牧草产业组专家、草业科技学院草地资源与生态系系主任刘琳教授、周冀琼副教授、马周文副教授和黄婷老师,与甘孜州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副主任陈冬明,深入红原县乡村开展科技帮扶工作。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应用风险控制创新团队在自然指数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From Water to Water: Insight into the Translocation of Pesticides from Plant Rhizosphere Solution to Leaf Guttation and the...
2024年5月11日-16日,四川省科技下乡万里行108团(草原修复)专家、学院孙飞达副教授,与刘伟副教授及研究生赴德格县启动“草原鼠害防控科技试点小区建设”项目。
2024年5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基因编辑技术中心鉴定了大豆关键基因GmNF-YC4,发现该基因的表达能够延迟大豆开花和成熟,该研究为适应长日照条件下的高纬度地区大豆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学报(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
GRAS家族转录因子SCL6在分生组织的形成和命运维持过程中发挥作用。日本落叶松SCL6有两个可变剪接体:LaSCL6-var1和LaSCL6-var2,它们受microRNA171调控;目前对它们功能的了解十分有限。
频繁的干旱加剧了野火的发生,并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损失。目前我们对干旱—野火复合事件的理解,包括热点、时空模式、变化趋势及其对全球植被生长的影响仍不清楚。为此,中国林科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森林防火与应急管理学科组分析了全球尺度上干旱-野火复合事件的时空模式,利用总蓄水量异常值(TWSA)、野火和总初级生产力(GPP)数据研究复合事件对GPP的影响。
菠菜起源于波斯(今伊朗),又名波斯草,赤根菜,于唐代作为尼泊尔的贡品传入我国。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野生种,S. turkestanica和S. tetrandra。野生材料往往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境能力,因此是作物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而菠菜的两种野生型基因组信息尚不清楚,阻碍了菠菜野生种的进一步利用。因此,解析菠菜野生种基因组序列,挖掘重要的驯化性状相...
滨海湿地地处陆海交汇的关键带,是承受高强度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地区之一。截至目前,围垦已覆盖了中国大陆海岸线总长度的60%,入侵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则侵占中国盐沼植被总面积的48%,这将显著改变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C)、氮(N)和磷(P)循环,进而影响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但在地理尺度上,围垦和入侵对滨海湿地植被-土壤的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仍...
为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常态化服务工作、精准对接地方产业技术需求,来自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创新中心、广东省生态学会、广州市生态学学会、中山市芊松园花卉种植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生态科技工作者近日在中山市横栏镇开展罗汉松快速生长栽培技术指导与示范项目活动。
2024年5月3日,万建民院士领衔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合作,系统阐明了OsPRMT6a可以通过OsJAZ1精氨酸甲基化,增强茉莉酸信号转导,从而维持水稻小穗正常发育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
吉林省现有鸟类38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01种。包括白鹤、丹顶鹤、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7种,大天鹅、白琵鹭、灰鹤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74种。吉林人民一直致力于鸟类保护,用爱心和行动去守护每一只鸟儿,为它们提供安全的家园。
近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科研人员李国宏、陈文昱在无锡大溪港湿地公园调查时,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拉步甲(Carabus lafossei)。该物种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大溪港湿地公园的物种多样性,同时也为公园的科普宣教工作提供了更加生动、具体的教学案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