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天文学 系统相关记录32条 . 查询时间(0.96 秒)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boundary output regulation for one-dimensional reaction–diffusion equation that has disturbances entering the system from in-domain and both boundaries. The reference signal...
2016年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宣布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标志着引力波多信使天文学进入蓬勃发展的全新时期。目前为止,LIGO及其合作组织所探测到的引力波事件数积累到了90个左右[1]。这些由致密双星系统(双中子星、双黑洞、以及中子星——黑洞)旋进并合所产生的引力波,其作为一种全新的宇宙探针(区别于传统的电磁信号)可以广泛应用于宇宙学、天体物理、和基本物理理论的研究。近年来,引力波探测、数据分...
系外行星与宿主恒星的光强对比度相差悬殊,通常在10-6~10-10量级,且两者角距离多在一个角秒以内,对应仪器几个衍射限(λ/D),这需要星冕仪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够直接获取系外行星的图像,进而打开行星大气光谱的研究窗口。在地基天文观测中,超级自适应光学系统(简称ExAO)能够将波像差校正到极限,从而保证星冕仪对恒星光抑制作用发挥到极致,包括对大气扰动引入的动态波像差的实时校正(频率高达上千赫兹)和系...
在一般的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中认为运动关节是理想运动副. 然而,实际中的运动关节不仅含有间隙与摩擦,还有间隙引起的关节元素之间的接触碰撞、局部变形和磨损. 多体系统动力学中的关节效应不仅引起了系统的振动和噪声,减小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寿命,而且损失了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 为此,对近十几年多体系统动力学中关节效应的研究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了关节效应中间隙运动学模型、接触力模型与磨损模型在多体系统动力学中的...
利用两个中纬度台站GPS观测数据提取的GPS卫星硬件延迟,分析了不同太阳活动情况下估算的硬件延迟稳定性和统计特征,结合同期电离层观测数据,研究了电离层状态对硬件延迟估算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太阳活动高年(2001年)GPS观测数据估算的硬件延迟稳定性要低于太阳活动低年GPS观测数据的估算结果,利用2001年GPS数据估算的卫星硬件延迟年标准偏差(RMS)平均值约为1TECU,而2009年G...
上海天文台时间频率研究室在原有被动型氢原子钟的研制基础上,开展星载被动型氢原子钟的研制。通过 FPGA (ˉ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 数字电路实现芯片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 (direct digital synthesis,DDS) 器件功能,利用 Altera 公司的 FPGA 器件 Cyclone 及SOPC(system on programmable chip...
射电天文数字终端对各类天体发出的无线电信号进行处理后,需把数据传送到数据记录设备存储起来,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为了满足数据传输需要,本文设计了一种千兆网网络传输系统把射电天文数字终端产生的数据传送到数据记录设备,测试结果表明,该网络系统在数据速率低于 640 Mb/s 的情况下工作良好,数据丢失率非常低。目前该系统已初步应用于DBBC、连续谱终端等射电天数字终端中。
科学家们对鹦鹉螺,珊瑚化石,地球自转,以及地月系统距离变化的研究,很可能是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以地球为中心天体的系统,它的开普勒常数正在逐渐减小。
自 1995 年第一颗类太阳恒星周围的系外行星发现以来,随着已发现的系外行星数目的增多,对系外行星性质的统计分析变得重要和有意义。截至 2011 年 6 月 9 日,共发现系外行星 555颗。以这些系外行星的轨道参数为依据,对系外行星的性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同时简要介绍现有的行星形成与演化模型并依据得出的行星统计性质对其进行检验,这对于系外行星的进一步探测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随着人类空间活动的急剧增加,同步轨道资源已变得十分稀缺。为此人们采用了多星共位技术,来充分挖掘同步轨道资源。多星共位中,由于卫星存在位置漂移的情况,安全问题成为维护卫星正常工作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考虑到同步卫星的轨道特性,常采用三程测距的方式对卫星进行测轨,而且需要较长时间的测轨弧段。连线干涉测量可以获得高精度的差分相位时延,这对卫星在垂直视线方向上构成了很强的约束。给出了连线干涉测量系统设计及测...
给出的卫星激光测距的二轴系统实现了通过软件控制望远镜 coude 光路调整、接收系统SPAD 和 APD 的自动切换、视场光阑大小的自动调节、以及发射光束指向的精确控制。该系统是基于 MPC07 运动控制卡,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进行实时控制,旨在实现不同功能的调节,提高卫星激光测距的自动化程度。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组成、技术指标及软件工作方式。
基于Gisranov定理, 提出一种估计稳态高斯白噪声激励的结构动力学系统首穿失效概率的重要样本法. 文章重点是构造控制函数, 控制函数促使随机响应尽量集中在样本空间中最易导致首次穿越发生的部分. 利用设计点构造控制函数, 在线性系统场合, 结合时不变系统的结构可靠性理论, 通过解有约束的优化问题得到设计点; 在非线性系统场合, 利用Heonsang Koo提出的设计点激励, 通过镜像法得到设计点...
在掩星法发现的系外行星系统中,如果存在其他未知的伴星绕同一颗恒星运动,掩星行星由于受到伴星引力的影响,运动轨道将发生变化,轨道周期不再是常数,而是变化的。利用这种变化探测掩星系统中的其他行星,已成为一种新的方法。主要介绍了未知行星与掩星行星之间的引力作用引起的掩星周期变化效应,以及掩星周期变化法探测系外行星的理论和研究进展状况,最后简要讨论了几种影响掩星周期变化的其他因素:共轨行星、卫星、潮汐效应...
千赫兹重复频率激光测距具有目标捕获快、回波数多、测距精度高、标准点数据密度高等优点, 已成为国际激光测距技术的发展趋势. 针对千赫兹激光测距系统,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采用皮秒脉宽千赫兹频率激光器和高精度事件计时器, 研制了纳秒级控制精度的事件模式距离门控及后向散射避免电路, 设计开发高实时性控制软件和数据预处理软件, 建立了高精度千赫兹重复频率卫星激光测距系统, 实现了从低轨到中高轨卫星千赫兹重...
回顾了1900 年以来IAU 采用天文常数系统的简况,以及一些天文常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并描述了以前每次改变天文常数系统的主要原因。介绍了1991 年以来IAU 在天文常数方面的工作:包括IAU 天文常数工作组和天文常数最佳估计值的情况。叙述了IAU 2009 年天文常数系统替代IAU 1976 天文常数系统的原因:随着人类对太阳系的探测,获得新的天文常数测定值;1991年以来在相对论框架下BCRS...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