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古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古生物学相关记录40条 . 查询时间(2.959 秒)
古生态研究组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优势学科——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学,为应对全球变化而设立。研究组以植物化石和现代植物为研究材料,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多学科交叉,以不同尺度研究地质时期植物分布格局的演变历史和规律,以及生物多样性对古环境变化(古气候、古植被、古地貌、古海拔、古大气二氧化碳)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层孔海绵(stromatoporoids)因其骨骼呈层纹状、表面具孔而得名,过去常称为层孔虫,现在通常归为海绵动物。层孔海绵通常生活在温暖、光照条件较好,水动力较强的浅海环境中,往往与珊瑚、藻类等生物大量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生物礁。因而,其也成为奥陶纪—泥盆纪的主要造礁生物。
巨犀是犀超科中一个独特的支系,约4000~2200万年前生活于欧亚大陆,主要在中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和蒙古,也零星发现于东欧等地区。巨犀是史上体型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在演化过程中体型增长极快,其体型和体重演化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此前对巨犀的体重已有多次探讨,但对整个巨犀支系的体型演化研究还较为空缺。近日,国际专业期刊《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
近年来,古DNA研究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单链DNA文库构建实验方案和机器人自动化液相处理实验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古DNA研究的效率。这些技术在古DNA研究中应用广泛,但是目前尚不清楚不同实验方案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背景污染情况,这一直是古DNA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近日,自然杂志子刊《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独立完成的有关早期鸟类头骨和身体独立演化的研究。李志恒和王敏为共同第一作者,王敏为通讯作者。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为中科院生物学大类一区,IF: 15.46。
剑齿虎类是叱咤晚新生代的王者,而晚中新世是它们多样性的巅峰。过去,在旧大陆,尤其是东亚地区发现过大量保存完整的剑齿虎类头骨,因此对旧大陆的剑齿虎演化的脉络的认识较为清楚,即从相对原始而不特化的剑齿虎Machairodus演化出更加特化的近剑齿虎Amphimachairodus。相比之下,北美晚中新世大部分的剑齿虎传统上被归入猎剑虎Nimravides,其和旧大陆相关剑齿虎属种的关系曾经被多次讨论,...
剑齿虎亚科是猫科动物中犬齿特化增大的一个类群,其巨大的犬牙极具威慑力,为人们所熟知。事实上,这些犬牙非常发达的剑齿虎只是剑齿虎大家族中的一部分。在剑齿虎最繁盛的晚中新世时期(1100-530万年前),占据剑齿虎类多样性主体的是一类被称作后猫(metailurine felids)的动物。相比起体型巨大,犬牙夸张的剑齿虎族,后猫类的体型较小(一般从猞猁到美洲豹大小),犬牙明显比剑齿虎要小,头骨则一般...
近日,自然指数期刊(Nature Index)《eLif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托马斯、周忠和及其合作者关于早期鸟类头骨演化的论文,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和复原,揭示了中生代鸟类头骨保留了大量主龙类的原始特征,呈现出模块化的演化。论文题为“Insight into the evolutionary assemblage of cranial kinesis from a Cr...
猬科(Erinaceidae)动物是典型的杂食性机会主义者,它们的食谱包括昆虫,其他无脊椎动物如蠕虫、陆生软体动物和蜘蛛,甚至还有小型脊椎动物和蛋。此外,它们也进食植物的果实、种子、块根以及蘑菇。其中,毛猬亚科(Hylomyinae或Galericinae)偏好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已经绝灭的短面猬亚科(Brachyericinae)可能更倾向于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它们具有发育的裂齿。猬亚科(Erin...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毕业生孟馨媛在盖志琨研究员的指导下,在国际学术期刊《解剖学记录》(The Anatomical Record)上在线发表了盔甲鱼类玉海翼角鱼的最新研究成果。《解剖学记录》是美国解剖协会的官方出版物,成立于1888年,期刊重点关注形态学和解剖学研究领域最新进展,涉及分子、细胞、系统和演化生物学等多个领域。该研究报道了云南曲靖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大约4.1亿年...
《哺乳动物演化》(Journal of Mammalian Evolution)杂志近日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浙江自然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合作学术论文,报道了产于江西省赣州市晚白垩世河口组的多瘤齿兽新属种,通过对多种多瘤齿兽齿列的三维重建,探讨了多瘤齿兽牙齿的同源性和咬合的一致性演化,并对多瘤齿兽进行了新的属种一级的系统发育分析。
现代东非和南非地区的热带稀树草原构成了全球生态系统中非常独特的生态景观,以众多适应在开阔环境中食草和奔跑的大型有蹄类哺乳动物为特色(以下简称“萨瓦纳动物群”)。由于野生动物题材的纪录片多在这一动物群中取材,使得该动物群在全球公众中具有非常广泛的知名度。然而,萨瓦纳动物群成员在非洲的化石记录一般不早于700万年,在这一时期之前,东非地区以森林环境为主,仅河马,大象等少数动物能够在非洲本土找到起源,其...
热河鸟(Jeholornis)是最原始的鸟类之一,也是化石鸟类中闻名遐迩的“明星物种”。不久前,牛津大学玛丽居里学者胡晗研究团队和中科院古脊椎所周忠和院士研究团队曾对这一重要鸟类支系进行食性研究,并确定了其作为最早的食果鸟类的生态习性。这支研究队伍此后对热河鸟进行了持续的合作研究,并于近日在《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上发表了一项题为《Cr...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Norell等人曾于2020年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The first dinosaur egg was soft,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412-8),用拉曼光谱和组织切片等手段,证明发现于阿根廷的鼠龙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和发现于蒙古的原角龙蛋(晚白垩世)为软壳蛋,并用祖先状态重建得出最早的恐龙蛋为软壳蛋的结论...
莫旗动物群(Yu et al. 2022)发现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旗(简称莫旗)宝山镇东北部,主要产自鸽子洞和贾西口两个化石地点。该动物群包括了叶肢介、昆虫、蜘蛛等多种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两栖类、龟鳖类和鸟类等主要的脊椎动物,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产出了大量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蛙类化石,为研究早期蛙类的发育和演化提供了十分罕见的化石材料。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