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肥料学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库 土壤肥料学相关记录2851条 . 查询时间(2.988 秒)
【目的】 氮肥过量使用所导致的氮素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现代农业生产。研究秸秆还田改善旱地农田土壤性质、提升土壤肥力和氮素利用率的潜力和作用机理,为减少氮肥用量、提高作物氮素利用率和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研究选取河南许昌潮土和云南曲靖红壤两种典型旱作农田,2016~2018年开展了田间玉米-大麦/小麦轮作定位试验,在两地同时设置以下4个处理:不施氮 (CK)、常规施氮...
【目的】 环境条件直接影响叶脉特征及其与叶生理功能的关系,研究不同氮、水有效性下小麦叶脉系统的可塑性变化及其与叶生理功能的关系,对于揭示其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有重要价值。 【方法】 采用三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的盆栽试验,设置2个品种:水地品种郑麦101和旱地品种长旱58;2个氮肥处理水平:不施氮和底施N 0.15 g/kg干土;3个水分处理水平:拔节期土壤含水量分别降至田间持水量的70%...
【目的】 研究不同有机肥与不同量氮、磷化肥配施对旱地小麦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确定适用于山西南部丘陵雨养旱地小麦不同降水年型的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方案。 【方法】 2013—2016年在山西临汾开展田间试验,共设5个处理:羊粪 22.5 t/hm2 + N 150 kg/hm2 + P2O5 105 kg/hm2 (MsN150P105)、猪粪 22.5 t/hm2 + N 150 ...
【目的】 探讨不同施钾量条件下食用型甘薯块根烘烤后风味品质的变化,及其与生块根中关键营养成分和烘烤后特征挥发性物质的关系。 【方法】 选用烟薯25和北京553两个鲜食型甘薯品种,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设置4个钾肥 (K2O) 用量,分别为0、12、24、36 g/m2。在甘薯收获期,测定了块根中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以及烘烤后挥发性物质含量,同时对块根烘烤后的风味进行评价。 ...
【目的】 探讨多效唑喷施时期对紫云英结实特性的影响,明确紫云英结实性最佳化控时期,以期为提高紫云英种子产量提供参考。 【方法】 以‘信紫1号’为供试材料,分别于越冬后期 (T1)、返青期 (T2)、现蕾期 (T3)、初花期 (T4) 和花后5天 (T5) 进行叶面喷施处理,以喷施清水为对照。在盛花期,观察记载主茎不同花序位花荚发育的形态及数量特征。在成熟期,按常规考种法调查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
【目的】γ-氨基丁酸 (GABA) 可增强作物品质和抗逆性,但其效果是否受植株根系耐盐性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研究添加外源GABA对不同耐盐性番茄嫁接苗的生理调节机制及生长的影响,为小分子氨基酸在蔬菜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耐盐性较强的砧用番茄‘OZ-006’为砧木、对盐分较敏感的‘中杂9号’为接穗形成的嫁接苗 (RS)为材料,以‘中杂9号’自嫁接苗 (SS)为对照材料,进...
【目的】 比较花生叶片碳代谢指标与根瘤固氮的关系,以寻找与根瘤固氮能力关系最为密切的叶片碳代谢指标,为花生育种提供可靠的判定方法。 【方法】 盆栽试验在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莱西试验站进行,试验以19个花生品种 (系) 为材料,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四川等省份近年来审定或育成的品种 (系),辅助利用15N示踪技术,测定了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及根瘤固氮量,...
【目的】 秸秆腐解与元素转化涉及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提高土壤氮素水平是加速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的关键措施。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潮土中小麦秸秆腐解特性、养分释放特征及其结构组分变化规律,深入了解秸秆腐解过程与机制,为完善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实现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农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方法】 本试验点位于河南省原阳县,土壤类型为潮土,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轮作,以小麦秸秆为研究对象...
【目的】 生物炭作为一种高效、绿色、多功能的土壤调理剂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生物炭对酸化茶园土壤改良的长期效应还缺乏了解。研究施用生物炭5年后对茶园土壤性状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生物炭在酸化土壤改良上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茶园生物炭田间试验在福建安溪县进行,茶园种植年限超过7年,茶树品种为铁观音,土壤为黄壤 。试验设生物炭施用量0、2.5、5、10、20和40 t/hm2共...
为了研究磷肥与氮肥配施及施肥方式对磷肥利用率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在石灰性潮土上种植小麦,探讨了磷酸二氢钙(P1)和磷酸氢二铵(P2)配施尿素(N1)与硫酸铵(N2)在全土混施(A),垂直方向距土壤表层5 cm、水平方向距小麦根系0 cm条施(B),垂直方向距土壤表层5 cm、水平方向距小麦12 cm条施(C)3种根系施肥方式下土壤Olsen-P和小麦磷吸收情况。结果表明,磷酸二氢钙...
从食物链营养的角度提出植物健康营养理论,即在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条件下,通过调节供给植物的营养元素而生产出符合特定需求的产品,提高植物栽培的功能性和经济价值。我们把这种同时注重植物营养和产品功能的人工栽培植物的营养理论称为植物健康营养理论,这里将不具备植物营养功能,但对整个食物链特别是对人和饲养动物有营养作用的元素称为健康元素。根据矿质元素的作用对象,可将健康元素分为营养健康元素和非营养健康元...
为了提高玉米全生育期氮素利用率和玉米产量,为黑龙江地区玉米高产氮肥运筹模式提供参考,以玉米品种先玉335和天农9为试材,研究了相同施氮量下不同氮肥基追比(CK:空白对照;T1:50%基肥+50%开花肥;T2:30%基肥+40%拔节肥+30%开花肥;T3:20%基肥+60%拔节肥+20%开花肥;T4:10%基肥+60%拔节肥+30%开花肥)对玉米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氮素平衡、不同生育时期氮素积累、氮...
目的】游离氨基酸是重要的氮素营养物质,其含量变化反映昆虫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棉蚜取食对寄主棉花苗期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田间受棉蚜侵染至不同受害等级的棉花幼苗,通过氨基酸分析仪分析了棉花真叶、子叶、胚轴和根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棉花组织受害后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胚轴、子叶和根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是相应未受害(0级)组织的2倍以上;非必需氨基酸比必需氨基酸含量上升更显...
为阐明节水栽培下小麦群体内个体水平分布对植株水分、养分吸收及冠层光截获特征的影响,设置不同种植形式(15 cm等行距和7.5 cm缩行)处理,采用常规小麦群个体测试方法测定不同种植形式处理下供试小麦品种的群个体性状,采用养分测定技术测定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特性,采用光合参数测定系统测试叶片光合参数,采用常规产量分析技术测定产量性状。结果表明,等密度条件下,与15 cm等行对照相比,缩行处理显著增...
为探明间作小麦的产量特征,通过2 a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种植对不同氮水平(N0、N1、N2、N3施氮量分别为0,90,180,270 kg/hm2)下小麦产量及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并用Logistic模型模拟了单间作小麦的关键生长参数(最大生物量(A)、初始生长速率(r)、最大生长速率(Rmax)和达到最大生长速率的时间(Tmax))及生长动态。结果表明,小麦蚕豆间作产量优势明显,LE...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