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民族学 >>> 民族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库 民族其他学科相关记录549条 . 查询时间(3.851 秒)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形象经常性地被强势话语所主导,而少数民族妇女的身体形象更成为此改变的重要表征。少数民族的他者形象大多由女性代表,并将女性表现为带有落后乡村特色却又青春盎然的融合体。身着各色传统服饰的少数民族妇女经常成为各种艺术、文学和现代传媒争相表现的主题。在这种情境中,妇女形象作为少数民族的标志承担着多重涵义。少数民族妇女形象变成了区别族群的依据,成为与现代性相对照的各种传统性的标志,并通过相...
民族国家首先出现于西欧,是欧洲国家形态演进过程中的一种形式。民族国家并非单一民族国家,而是建立在民族对国家认同基础上的主权国家。民族国家建立以后,逐步成为世界国家体系的基本单元,并向全球扩展,进而成为基本的国家形态。民族国家遍及全球以后,民族国家具有了复杂多样的形式,相当数量的民族国家虽然具有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但与最早出现于西欧的民族国家有相当的差别。民族国家建立以后,民族国家建设的问题随之出现...
少数民族干部的根本属性就是党性。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少数民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都是党和国家的干部;无论是少数民族党员干部还是少数民族非党员干部,都是党培养的干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得力助手;少数民族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拥护党的领导,坚定地跟党走,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实现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近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大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世界级和国家级保护名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不断挖掘和认可,保护措施不断得到加强,涉及的文化事象、民族和地域也在不断扩大。通过对近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相关文献的统计、整理来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由此也有一些建议与对策。
当今世界,以国家为载体,对内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的整合和认同,对外进一步加强和平、合作与交流,已经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主题。我们更要以中华民族为载体,在进一步巩固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促进各民族团结交融,并以此作为民族工作基本价值取向。
2010年10月23日,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的“边疆发展中国论坛2010”上,我在主旨发言中提出了关于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百年工程的思考,得到不少学者响应。经过后来的几次研讨,认为定名为《民族团结进步百年行动纲要》可能更加妥当。
在《坚持和完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完成包括理论建设、民族关系、经济发展、政策落实、世界民族问题、国际交流合作、队伍和基地建设、管理制度、成果转化等14项主要任务,并据此设计了五大重点工程,这也是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的关键。
如果单单以背离或者抛弃作为“五族共和”遭受失败的历史注解,很显然等于忽视、忽略或者割裂了“五族共和”与民国族治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只有追问背后的政治动机与理论局限,充分借鉴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才会使我们对历史的反思和纪念更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仪式的建构与表演     公祭  祭孔  家祭  传统的发明       2013/4/8
本文在假定传统发明的合法性前提下,对2011年清明节期间曲阜的公祭/祭孔与家祭/祭祖活动进行了跟踪调查与研究。从仪式主义的角度来看,公祭仪式世俗化特征明显,仪式手段贫乏,缺乏动人之处。相比之下,民间性质的祭祖礼,在本真性、本土性和传统性方面更具说服力。尽管二者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不同,公祭典礼亦可借用民间祭礼的一些理念与行为方式,以将仪式打造得更加精致化、合理化和更富感染力。
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相结合的政治智慧结晶。我们党历经艰辛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也对民族工作作出了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逐步形成了完整和系统化的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转变,民族问题出现了新情况和新变化,民族工作也面临着新要求和新挑战。因此,在坚持和完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方面,必须体现高屋建瓴的指导思...
《坚持和完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规划(2011—2015)》已正式发布实施。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对于民族工作科学发展和达到新水平,确保少数民族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即日起,本版将推出系列解读文章,敬请关注。
傣族自然农法思想探析     傣族  自然农法  生态价值  文化       2012/8/23
傣族作为百越后裔,有着悠久的种植稻谷传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傣族人遵循自然法则,具有深厚的自然农法思想,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
宗教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哲学、艺术、历史、文学、道德,习俗影响着社会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作为南传上座部的佛教于北宋年间(11世纪初传入德宏,成为当地傣族的宗教信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政治生活密切相关。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从上座部佛教传入德宏至今,傣族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无一不渗透着佛教的思想理念。任何民族,无论强大或弱小,富有或贫穷,都有自己...
维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     维汉  亲属称谓  对比       2013/4/8
任何两种不同的语言都不存在完全的一一对译的关系。由于对客观事物观察角度的不同及心理认识的不同,反映到语言的词平面,就是词的外延与内涵的差异。人类存在于地球上之后,其生存繁衍的形式是相同的,人类所具有的亲属关系也基本相同,但各民族对亲属关系的理解与称呼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即使使用同一种语言的同一个民族内部也会因文化心理、社会礼议、风俗、地域的不同,而各呈纷繁。
东北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不仅在历史长河中折射了民族存续的古老智慧,而且在现代工业化达到较高程度而面临生态压力的今天,更日益迸发出引人入胜的价值之光。本文全面概括了东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静态特征,及其在当代工业文明下所面临的体系危机和变迁压力,并从生产方式位移——生态环境变异——生态文化变迁的三维转换模式出发,剖析了文化变迁的现实路径,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