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恒星与银河系 >>> 恒星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国际动态 恒星物理学相关记录44条 . 查询时间(3.098 秒)
科学家发现一颗恒星被黑洞吞噬而毁灭之后,存在着一种高能中微子。相关论文2月23日发表在《自然—天文学》上,为超高能量宇宙射线的起源提供了新线索。美国纽约大学和德国德西研究中心等20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参与了这项工作,他们主要研究中微子——只有在强大的加速器中才能产生的亚原子粒子。通常,中微子及其产生过程很难被探测到。“宇宙高能中微子的起源是未知的,主要是因为它们是出了名的难以确定。”该论文作者、纽约...
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20日发表的两篇论文指出,“星际访客”鲍里索夫“真实身份”并非如人们所想,超出了科学家对与一般彗星的预期,其含有大量一氧化碳,最初可能是在寄主行星系中远离恒星的寒冷区域形成的。鲍里索夫彗星最早发现于2019年8月,是我们行星系统迄今报道的第二位“星际访客”。此前初步观测显示,鲍里索夫彗星的构成与太阳系中存在的大部分彗星非常类似。
日本鹿儿岛大学、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组成的研究小组利用ALMA望远镜对老龄恒星W43A进行观测,成功绘制了从该恒星喷射出来射流及其周围物质的分布情况。根据对数据详细分析发现,射流喷出始于60年前。该研究成果揭示了“行星状星云”形成的机制。质量与太阳相近的恒星,在一生的最后阶段会膨胀成为红巨星,成为“行星状星云”天体。“行星状星云”有球形、细长等各种形状。由于基础星是球状,出现各种形状星云的机制引起...
How do galaxies such as our Milky Way come into existence? How do they grow and change over time? The science behind galaxy formation has long been a puzzle, but a University of Arizona-led team of sc...
据美国太空网30日报道,科学家首次在太空中探测到一种放射性分子氟化铝,它来自一次古老的恒星爆炸,是两颗恒星合并产生的,其包含铝的放射性同位素“铝-26”。
科学家在100亿光年外的一个星系里发现了一颗超亮超新星,这是迄今发现的最遥远超新星之一,爆发于宇宙大爆炸之后约35亿年,当时正值一些天文学家所称的“宇宙正午”,即恒星形成最剧烈的时期。
Astronomers have used, for the first time, a novel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mass of a nearby dead star. The star is a "white dwarf," the shrunken corpse of a star like our sun after it has burned up it...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消息,迄今为止人类观察到的最圆天体,被确认为一颗恒星——开普勒11145123,其在遥远的宇宙空间中,完美地展现了自然造物的巧夺天工。在我们通常认知中,宇宙间的星体并不是完美的圆球,当它们旋转时,会由于离心力而趋向变平,旋转速度越快,星形越扁平。相对于地球而言,我们熟悉的太阳自转周期是27.275天。而一颗正在慢慢旋转、名为开普勒11145123的恒星,体积超过太阳的两倍,转速...
英国《自然》杂志2016年8月18日刊登的一篇天文学论文,报告了白矮星在发生经典新星爆炸前后的状况。该研究提供了有关这种现象演化的最新洞察和新星质量迁移变化的直接证据。白矮星是一种演化到末期呈白色的恒星,它在亿万年的时间里逐渐冷却、变暗,呈现出低光度、高密度和高温度的特征。当一颗经典新星出现在一个白矮星双星系统中时,白矮星会向伴星产生吸积(致密天体由引力俘获周围物质)行为。自2003年以来,光学重...
A giant star that exploded 30 million years ago in a galaxy near Earth had a radius prior to going supernova that was 200 times larger than our sun, according to astrophysicists at Southern Methodist ...
美国宇航局(NASA)的开普勒望远镜在2011年捕捉到一个出乎意料的镜头:在围绕其他恒星寻找行星时,拍摄到了一对超新星,让科学家首次详细地观察到引发该现象的冲击波。当恒星耗尽氢燃料之后,其核心就会在引力作用下向内坍塌,触底后发出冲击波,使恒星外层爆炸,即超新星爆发。英国《卫报》报道称,开普勒望远镜碰巧在2011年捕捉到两次这样的大变动,在其中一次成像中,天文学家能够看到冲击波抵达恒星的表面。
最近,一个由美国圣母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多家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团队,借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拍摄到两颗恒星爆炸最初几分钟的景象,并第一次看到从较大那颗恒星塌缩的核内产生的激波。这一发现有助于人们理解这些复杂的爆炸,正是这类爆炸产生了构成人类、地球和太阳系的多种元素。
据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官网消息,该大学天文学家率领的国际科研团队发现,强磁场在恒星中很常见,这些磁场对恒星演化及最终命运具有重大意义。这一发现将颠覆科学家对恒星演化的认知。悉尼大学天体物理学家丹尼斯·斯特洛表示,此前只有最多5%的恒星被认为拥有强磁场,因此目前的恒星进化模型缺乏磁场这一基础要素。强磁场之前被看作对理解恒星演化无关紧要,他们的研究结果则显示,需要重新审视这种假设。
一颗星球的表面重力取决于它的质量和半径,这和人在地球上的重量取决于地球的质量和半径是同一个道理。但由于很多恒星过于遥远,科学家无法精确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研究人员杰米·马修斯说,“系外行星大小的测算与它所环绕恒星的大小有关”。“我们的技术可以告诉你恒星的大小、亮度以及环绕它的行星的大小、温度是否适于海洋和生命存在。”马修斯说。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该科研团队找到一种叫做“自相关函数时间尺度技术”的...
英国天文学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位于智利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干涉仪”(VLTI),首次成功观察到一个恒星“胎胞”内部最深处正在迅速成长的恒星系统HD100546。最新出版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介绍了对该恒星系统的发现过程。 论文第一作者、英国利兹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博士伊格纳西奥·曼迪古蒂亚说:“迄今还没有人这么近地探测过一颗正在形成中的恒星,而且在离它很近的地方还有至少一颗行星。我们第一次探...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