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凝聚态物理学 >>> 固体发光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固体发光相关记录47条 . 查询时间(0.767 秒)
2024年3月13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功能材料物理与器件研究部在 V2O3金属 -绝缘体相变的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 Physical Review Materials上。V2O3作为典型的强电子关联氧化物,在化学掺杂、压力和温度等作用下发生从顺磁金属(PM)相到顺磁绝缘体(PI)相和反铁磁绝缘体(AFI)相之间的转变,同时伴随着电学、磁性和光学等物性的显著改变,这种独特...
超临界CO2循环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具有高效灵活优势的新型动力循环之一,在电力调峰、新能源、船舰及航天推进等领域具有重要潜在应用。作为超临界CO2循环关键装备,高效灵活的换热器对于整个系统的高效紧凑和负荷响应速率非常重要。超临界CO2循环透平出口温度超过450 ℃,回热量约是蒸汽循环的3倍,在紧凑设计条件下热惯性不可忽略,循环负荷跟随特性受到明显制约。为解决上述问题,亟需开展换热器热惯性理论及缓和热...
乙炔(C2H2)和一氧化碳(CO)是制备各种化学品的重要平台化合物。电石(碳化钙,CaC2)法煤制乙炔工艺提供了将包括煤炭在内的各种固体碳(C)直接转化为乙炔和一氧化碳的方法,是乙炔化工的龙头工艺。然而,电石合成温度高(2000℃~2300℃)、废气废渣排放大,是典型的能源密集和高碳排放、高污染的大化工过程,限制了电石工业和下游乙炔化工的发展。设计和开发绿色的煤制乙炔新工艺对推动乙炔化工的可持续发...
1948年W.Winslow发现,固体颗粒和绝缘液混合成的悬浮液,剪切强度随施加的外电场增大,称之为电流变(Electrorheological, 简称ER)效应。由于这种效应有重要应用前景,数十年来,人们做了很大努力,以求获得可实际应用的电流变材料。起初,采用介电颗粒与绝缘油混合,介电颗粒在电场中极化相互吸引导致剪切强度增大,称之为介电型电流变液。所制备的电流变液屈服强度只有几kPa,不能达到应...
剖析从流体态到具有刚性的固体态的临界阻塞转变,对探讨无处不在的无序固体的性质至关重要。通过将力学性质抽象为状态的稳定性,阻塞转变的临界性被证明在生命物质、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复杂系统中普遍存在。这一转变的本质是统计物理和软物质物理的研究热点之一。
气凝胶是一种具有连续三维多孔网络结构的超轻固体材料,其独特的结构赋予其优异的热学、光学及力学等理化性质,能够对外来能量进行有效管理,在超级隔热、高效电磁屏蔽及力学防护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气凝胶在极端环境下的多能量场耦合冲击(如高能激光)防护方面鲜有报道,且相关气凝胶材料的结构设计理念及合成机制尚不明确。
2023年6月9日,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核磁共振及前沿应用研究组(510组)侯广进研究员团队开发了高温高压原位固体核磁共振(NMR)技术,并用于甲醇重整催化反应路径研究。
2023年6月5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燃料电池研究部燃料电池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DNL0301组)研制出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制氢样机,额定产氢量为2Nm3/h。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lid Oxide Electrolysis Cell,SOEC)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的逆过程,可在中高温(700至900℃)下将电能和热能转化为燃...
余辉发光是一类独特的光物理现象,是指材料在撤去激发光源后仍然能够持续发光一段时间。有机余辉材料由于其具有长发射寿命,在氧气检测,生物成像以及防伪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发射寿命长于0.1秒的余辉材料,甚至仅需廉价的光学仪器,手机摄像头甚至人眼便可直接分辨出其余辉颜色,余辉持续时间以及余辉变化。通过这些余辉材料,结合分子识别或化学计量技术,可构建便携式的光学传感、分析和成像平台,在病床边,家庭...
2023年2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承担研制的200kW级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水(SOEC)制氢验证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制氢功率达到202kW,制氢速率达到64Nm3/h,直流电耗为3.16kWh/Nm3·H2,并顺利完成连续72小时性能考核,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设计值,这是继2019年上海应物所完成20kW-SOEC装置之后,在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SOEC)技术领域取得的新突破,标志...
2023年3月16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锂电/光伏新兴无机固废全组份循环利用技术及示范”项目通过课题绩效评价。绩效评价会由过程工程所组织,“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责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宁等组成评价专家组。
2023年2月28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俊峰团队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章根强,实现了含有氮空位的石墨相氮化碳高压下的带隙优化和光电响应的增强。相关成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2023年1月29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储能研发中心在微纳固体导热整流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为热整流器件及定向热管理和热控制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研究思路。 热能的高效利用和管理,如余热回收、热能储存、热能梯级利用和热能定向利用,为应对能源危机提供了有效途径。调节材料或系统的热性能,可有效提高热能的储存和传递能力,实现有效的热管理。其中,热整流是调节和控制材料或系统热传导的重要手段之一。热整...
不同于晶体塑性的位错机制,非晶态固体塑性变形的基本载体是原子或粒子以集团模式的局域协同重排,通常被称为“剪切转变”(shear transformation,ST)。通过非局域弹性效应,ST事件可自组装形成不同时空尺度的塑性事件,如宏观屈服、局部化剪切带等。研究表明,邻近屈服以及屈服后的塑性事件处于一种时空高度关联的雪崩状态。然而,在远离屈服的宏观弹性阶段,塑性事件是否存在时空关联以及事件之间如何...
基于刺激响应型变色和发光分子的信息加密防伪标签具有可肉眼读取,无需额外电源和线路,成本低廉等优点,在高端信息加密和防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这些材料在外界刺激下响应行为简单,可预知性强,因而很容易被黑客复制或模仿,导致信息泄露或伪造。“序列逻辑加密(SLE)”要求终端信息接收者输入正确的序列密钥,且不允许试错,因而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广泛用于“端对端加密(E2EE)”。然而,SLE加密程序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