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星系与宇宙学 >>> 星系动力学 星系天文学 运动宇宙学 星系际物质 大爆炸宇宙论 星系形成与演化 宇宙大尺度结构起源与演化 星系与宇宙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星系与宇宙学相关记录29条 . 查询时间(2.847 秒)
由西班牙和美国科学家主导的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利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发现了迄今已知最遥远的类银河系棒状螺旋星系,其已超过110亿岁,这一发现可能意味着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理论的某些方面需要修正。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郑振亚带领的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团组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国内外研究单位,基于目前最大的绿豌豆(Green Pea,GP)星系光谱搜寻样本,在近1550例绿豌豆星系中发现了5例具有双峰窄线的特殊星系,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类特殊天体可能起源于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i,...
2023年7月7日,《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东北大学合作完成的重要成果。这一理论研究提出,利用宇宙黎明时期21厘米森林信号的一维功率谱测量,未来的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将能够同时揭秘宇宙第一代星系和暗物质的性质。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陕欢源课题组和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张鹏杰课题组合作,基于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千平方度巡天(Kilo-Degree Survey,KiDS)数据和Planck卫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弱引力透镜(CMB lensing)数据,探究了利用二者的交叉关联限制宇宙学,并首次在这一结果中完整考虑扣除来自星系内秉指向性(intrinsic alignment,IA)带来的污染。5月16...
2023年5月12日,《科学》(Science)发表了围绕“中国天眼”(FAST)发现的最新成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带领的国际合作团队,撰写了题为《一个重复快速射电暴周湍动环境中的磁场反转》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快速射电暴可能的双星起源。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活动星系核结构与演化团组与澳大利亚First Large Absorption Survey in HI(FLASH)团队合作,利用澳大利亚平方公里阵探路者(Australian Square Kilometre Array Pathfinder,ASKAP)望远镜对Galaxy And Mass Assembly(GAMA)赤道天区内已知红移从0.42到1.00的星系进...
疏散星团的形态研究可为追溯星团的形成机制提供观测证据,并有助于探索星团的演化过程。疏散星团在二维投影面上的形态多符合核-壳结构,而这种分层结构是否真实存在于三维空间尚无定论。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探测和太阳系天体研究团组以我国最早发现的两颗彗星为研究对象,在彗星活动性演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ApJ)和《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
2022年12月5日,国际天文学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在线发表了云南天文台陈兴浩博士、丁旭博士、国家天文台张孝斌研究员和云南天文台李焱研究员、季凯帆研究员等人的研究成果。他们基于TESS巡天数据认证了123颗新的盾牌座δ型脉动食双星,使已有该类型脉动食双星样本增加了约35%,为深入研究其内禀光变特征及内部结构与演化提供了更完备的样...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在疏散星团结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疏散星团具有致密核心及延展外晕的双成分结构特征,扩展了疏散星团的空间范围。这一成果开创了疏散星团研究的全新视角,刷新了以往研究对疏散星团物理尺寸和疏散星团单一组分的空间结构特征的认知,对天文学家更全面认识疏散星团的形成、演化以及恒星在星团中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文学报》(The Astronomical Jo...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南方基地博士后李莎莎、封海成博士及合作者在活动星系核宽线区动力学演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利用丽江天文观测站2.4米望远镜对变脸活动星系核NGC 4151进行长达7个月的反响映射观测,观测结果表明其宽线区气体云动力学状态正在发生转变。相关论文于2022年8月31日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发表。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在仙女座星系(M31)结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提出了在星际气体观测数据中搜寻激波的新思路,从而给出M31星系是一个棒旋星系而非普通旋涡星系的独立证据,并利用流体动力学模拟重现了气体中激波的主要观测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该成果于7月25日被美国天文学会(AAS)Nova网...
2022年7月21日,国家天文台陈学雷研究员应邀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 发表新闻述评《从一个小天线到宇宙黎明的历史》“From a small antenna to the history of cosmic dawn“。
疏散星团是是银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了解基本天体物理过程的理想实验室。通常认为,银河系中相当大一部分恒星是在星团中形成的,相对于球状星团来说,疏散星团比较年轻,大多数成员星都处于主序阶段,其中包含了种类丰富的变星。年轻的疏散星团是研究恒星演化的重要途径,而变星正是研究恒星基本物理参量的重要天体,是寻找宇宙中特殊天体的“探针”以及各种爆发天体(新星、亮红新星、Ia型超新星)的重要来源。对变星的...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副研究员吕行与云南大学、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科研人员合作,利用阿塔卡玛毫米/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ALMA)的高分辨率观测数据,在银河系中心方向发现了一个被周围天体近距离掠过、从而产生旋臂结构的大质量新生恒星吸积盘。该发现证明了大质量恒星与小质量恒星的形成过程相类似,二者都会经历吸积盘和飞掠等过程。该成果于5月30日发表在《自然-天文》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