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要闻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相关记录1861条 . 查询时间(3.649 秒)
2023年9月7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韩斌团队在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rice hybrid genomes reveal genetic basis and optimal performance of heterosis的研究成果。韩斌团队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杨仕华、龚俊义研究组收集了2839份杂交水稻种质...
2023年9月3日下午,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志勇一行到汉南区邓南街我校湖北省豆类(蔬菜)植物工程技术中心基地,实地考察我校豇豆研究成果。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推广总站、蔬菜办和江汉大学科研处、省豆类(蔬菜)植物工程技术中心负责人陪同考察。
8000多年前,小麦起源于新月沃地,而后逐渐向世界各地传播,形成能很好适应不同地域环境和逆境胁迫的地方品种。它们在相对较低的投入下能保持中等产量。现代小麦育种是对地方品种进行改良,使其成为高产、优质及适应性更强的品种。这一育种过程对小麦的基因组和表型进行了重塑。由于气候和育种者的喜好等因素,不同的小麦生产区会培育出不同品种。因此,比较分析现代育种过程对不同地域的小麦基因组和表型的重塑,可揭示不同地...
2023年8月30日,由学校国内合作与社会服务处处长朱仁俊组织并主持,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遮放镇进行的遮放贡米接班品种“滇屯506”产业化种植现场验收传来喜讯。经现场实收测产,“滇屯506”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521.3公斤,实现了既优质又高产的目标,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现场验收。此次测产得到了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省种子管理站、云南省作物学会和德宏州市...
近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耕作与栽培研究室成功研发了一款可以用于预测玉米亲本配合力和杂交种表型的高通量低成本的液相芯片(5.5 K)。相比传统固相芯片,该款芯片基于靶向测序原理进行基因型检测,具有定制灵活、检测价格低、检测速度快以及重复性好等优点,其SNP检测能力为该芯片位点容量的5~10倍。
我国耐高温超级稻研究获新进展。2023年8月18日,记者从湖南长沙浏阳经开区获悉,由园区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自主创新,以两系法、三系法研制并通过国家审定的耐热超级稻品种吨两优818、万丰优818,日前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开展了农户粗放管理示范田种植现场观摩会,并首次公开相关进展情况。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现场观摩表示,预计大面积平均亩产有望突破800公斤。
2023年8月26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纪恒、段春华、王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孙其信来校调研甘肃省基因编辑育种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副省长赵金云,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戴超,甘肃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智军,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校长严纯华参加调研。
近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沈阳综合试验站组织了鲜食大豆现场观摩会,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辽宁省种业发展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及专家实地调研了开原市鲜食大豆生产情况,先后参观了鲜食大豆品种辽鲜豆18的示范展示田及辽宁金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鲜食大豆生产线等。
大豆是世界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和进口国,2023年来大豆供需失衡成为我国农业的重大“卡脖子”问题。基于基因组信息,克隆和解析重要农艺性状关键调控基因对于培育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至关重要。2010年,大豆品种Williams 82的基因组被破译,成为首个大豆参考基因组。随后该基因组被多次更新,已成为广泛应用的大豆参考基因组,极大推动了大豆重要农艺性状的解析和分子育种。然而,...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团队小麦高产组李伟副研究员主持的“高产稳产抗逆小麦新品种中育1211选育与应用”获得安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3年5月4日至5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葛维德等一行3人到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大学学习交流。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肥岗位科学家、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张耀文研究员,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岗位科学家、山西大学生命科学院任贵兴研究员,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土壤与生态岗位科学家、宁波大学葛体达教授及相关科技人员参加座谈会。
2023年8月12-13日,由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云南现代种业研究院共同承办、云南楚雄州科技局协办的第二期“蔡旭小麦育种学校”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成功举办。本期共计有来自全国各省市36家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的92名专家和学员参加。
基因的定向进化通过模仿自然选择的过程,以将基因产生的蛋白功能导向自定义的目标,其过程包括突变的产生、筛选和扩增。相较于体外定向进化技术,基于CRISPR的原位定向进化技术更适用于定向进化多数作物关键基因,以达到作物改良的目的。如何创制变异类型更加丰富的饱和突变体文库是原位定向进化技术的关键。近日,万建民院士团队开发了新型的多重正交碱基编辑器MoBE和随机化多sgRNA组装技术,极大地提升了原位定向...
2023年8月1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精准育种技术创新团队,率先研发出系列新型植物单碱基编辑器pAKBEs。7月31日,相关成果在《植物通讯(Plant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
大豆(Glycine max (L.) Merrill.)属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Papilionozdeae)、大豆属植物,属内分为Glycine和Soja两个亚属,原产中国。现有大豆种质资源丰富,有适应于热带、温带、高低纬度地区广泛种植的多个品种。除了人们所熟知的蛋白和油脂,大豆籽粒中还含有丰富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特异性代谢物(Plant specialized meta...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