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形态学 作物生理学 作物遗传学 作物生态学 种子学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 作物栽培学 作物耕作学 作物种质资源学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农艺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作物学相关记录5645条 . 查询时间(3.296 秒)
2024年4月1日,李培武院士带领团队莅临河南新密市考察油菜生产及产业发展情况,并进行技术指导。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会伟、油菜研究室主任张书芬及团队成员陪同下,李院士一行考察了新密市袁庄乡乱石坡村的千亩梯田油菜花海、双低菜籽油加工车间和电商工作室。正是油菜盛花时节,众多游人在花间观赏游玩,一路欢声笑语,尽享春日美好。
近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杨小红团队的研究论文”Linkage and association mapping in multi-parental populations reveal the genetic basis of carotenoid variation in maize kernels”。该研究通过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系统解析...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甘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刘庆昌/高少培团队在The Plant Journal上发表了题为“IbNF-YA1 is a key factor in the storage root development of sweet potato”的研究论文,揭示了IbNF-YA1-IbYUCCA4分子模块通过生长素途径调控甘薯块根形成和发育的分子机理。
2024年3月27日,福建农林大学麻类研究室教授张立武团队在《植物学杂志》(The Plant Journal)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解析了黄麻株高调控基因Cogid1a的作用机制,阐明了黄麻内源赤霉素通过上调次级细胞壁关键转录因子CoMYB46表达来调控纤维发育的新机制。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周海、庄楚雄和教授刘振兰团队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赵均良团队合作,研究揭示了水稻花时调控基因和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教授王振宇团队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教授赵团结团队,研究解析调控大豆粒重遗传位点和驯化基因。相关成果发表于《理论与应用遗传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刘耀光团队,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郭晶心团队研究揭示了杂交稻超亲晚熟的主要遗传基础是聚合了来自双亲的功能型抽穗期核心基因Hd1、Ghd7、DTH8和PRR37,同时建立了分子标记辅助系统以鉴定亲本这四个基因的功能类型,根据具体的育种目标,在配组之前即可预测杂交稻的感光特性。相关成果发表于《植物学杂志》。
2024年3月28日上午,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承担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油菜高产优质高抗宜机收性状形成的分子调控网络”、“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组大数据辅助设计育种”、“大豆重要性状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和“水稻生殖发育期耐高温机制和遗传改良”项目联合启动会在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
低温作为主要的非生物逆境之一,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研究表明植物对低温胁迫的适应和耐受涉及到复杂的感知、信号转导和胁迫反应机制,多种激素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不同激素之间如何协同调控作物耐冷性还有待深入研究。小麦作为全球主要口粮作物之一,在生产上,极端低温造成的冻害是制约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挖掘小麦耐冷性关键基因,解析小麦耐冷性的分子机制,对于提高作物适应极端温度环境,保障国...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院士团队在强休眠的AUS稻孟加拉小粒中克隆到了调控水稻种子休眠的关键基因 SDR3.1 。进一步将它导入优质恢复系中恢261中,创制了穗发芽显著改善的中恢261新种质,为避免穗发芽,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团队研究发现乙烯可促进高硬度土壤中的根系生长,为培育适应高硬度土壤的作物新品系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细胞(Plant Cell)》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成功开发出新型植物RNA甲基化编辑工具。该研究对作物基因编辑育种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2023年度“王栋奖学金”评选结果近日揭晓,学院硕士研究生周敏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获此殊荣。据悉,2023年度全国共评选10人,其中硕士4人、博士6人。
2024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所谓新质生产力,是指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走进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研究员郭惠珊的办公室,一眼就能看到那些“特色”装饰:地面上的盆栽棉花、茶几上的棉花花束,就连窗帘上也有一幅枝叶伸展、桃铃绽放的棉花图。郭惠珊团队研究的正是棉花。过去15年,他们扎根新疆棉田,打破棉花生产中的一系列瓶颈,为助力植棉业现代化发展、推动民族地区以棉增收提供了科技支撑。2023年底,因为工作突出,郭惠珊被授予第九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