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地球化学 >>> 元素地球化学 有机地球化学 放射性地球化学 同位素地球化学 生物地球化学 地球内部化学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成矿地球化学 勘探地球化学 实验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地球化学相关记录899条 . 查询时间(3.962 秒)
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转化是含碳大气组分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其转化产物对大气、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研发高效可行的催化材料与技术,改变VOCs化学转化路径,影响其地球化学行为,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丰富含碳大气组分的资源化利用路径。催化氧化技术具有效率高、反应温度低(约200~400℃)、毒副产物少等优点,是一种颇具应用前景的VOCs转化技术。传统过渡金属氧化物在催化过程中低温还原性...
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气体显著增加,内陆湖泊初级生产增加。因此,内陆湖泊内源有机碳归趋问题对全球碳循环的研究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内陆湖泊的年有机碳固存量高于海洋生态系统。惰性溶解有机物(RDOM)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海水中保存数千年。然而,内陆湖泊初级生产产生的RDOM的归趋尚不清楚。
目前关于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隆升过程和动力机制存在较大争议,存在争议的部分主要原因在于:(1)地层年代学的可靠性问题,这是研究讨论分析最为重要的基础;(2)高原中北部古高度研究的相对缺乏。
2023年11月2日,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等机构的学者组成的跨学科国际研究团队,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结合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发现地球内部深处的巨大异常体可能是45亿年前月球形成大碰撞过程的遗迹。这成果为探索地球内部结构与地球的长期演化,乃至内太阳系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新思想。11月2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Nature)上,并入选当期封面文章。
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弗拉斯阶(Frasnian)–法门阶(Famennian)之交(约3.72亿年前)的F–F生物灭绝事件是地球历史上的五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该事件导致了约80%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灭绝,然而目前关于灭绝事件的发生原因仍存在较大争议。2023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波、郄文昆,副研究员梁昆,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肖益林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对华南桂林地区两个典型的...
土壤线虫在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和调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植物多样性通过地上凋落物输入和根系输入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线虫多样性及功能。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草本植物多样性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树种多样性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机制仍不清楚。
大西洋是经向翻转环流(AMOC)是大洋热盐环流传送带的关键组成部分,它能够重新分配海洋热量和盐分,对全球气候具有重要影响,被称为地球气候系统的“阿喀琉斯之踵”。那么,地质历史时期AMOC是如何形成演化的?又是什么物理机制维持了AMOC的正常运转?这些科学问题尚没有明确答案。
硫素可利用性及其循环在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氮沉降全球化下,土地利用和磷素输入对土壤硫循环的影响一直缺乏关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创新研究团队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取了典型南亚热带森林(原始林、恢复林和干扰林),进行为期10年的氮磷添加试验。研究发现,土地利用变化(从原始林转变为他森林类型)显著降低了土壤酶活性和有效硫含量,磷添加比氮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
俯冲带是壳幔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表壳岩石中柯石英、金刚石等高压-超高压矿物的发现,证明低密度的大陆地壳同样可俯冲至深部地幔继而折返至地壳深度。然而,俯冲陆壳在物质成分及结构上与洋壳存在着显著不同,其与地幔相互作用的过程仍存有诸多未知。例如,在大别-苏鲁以及挪威西片麻岩省等超高压地体中,陆壳脱水及熔融主要发生于减压折返阶段;然而这些地体产出的造山带橄榄岩及辉石岩普遍...
2023年10月3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院士团队联合国际科学家,在全球第三大洋底高原——西太平洋沙茨基海隆的成因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揭示地幔柱与洋中脊相互作用是其形成的主控因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副研究员张旭博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张锦昌和院士林间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此外,《自然·地球科学》同步发表该成果的研究简...
全球矿业活动产生大量尾矿,暴露地表未修复的富重(类)金属尾矿易通过风力和水力侵蚀扩散,对区域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威胁。硫化物尾矿通常呈现有机质含量低、营养元素缺乏、保水透水能力差、微生物群落结构简单、pH低和有害元素含量高的地球化学特征,导致植物难以自然生长,缺乏植被覆盖则致使有害元素易迁移扩散。因此,通过添加堆肥等外源物质调节尾矿pH并提供营养元素,以辅助区域功能性植物生长,实现废弃尾矿的植物...
全球矿业活动产生大量尾矿,暴露地表未修复的富重(类)金属尾矿易通过风力和水力侵蚀扩散,对区域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威胁。硫化物尾矿通常呈现有机质含量低、营养元素缺乏、保水透水能力差、微生物群落结构简单、pH低和有害元素含量高的地球化学特征,导致植物难以自然生长,缺乏植被覆盖则致使有害元素易迁移扩散。因此,通过添加堆肥等外源物质调节尾矿pH并提供营养元素,以辅助区域功能性植物生长,实现废弃尾矿的植物...
河流是连接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两大碳库的通道,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枢纽之一。河流溶解有机碳(DOC)属于活性较高的有机碳,易被氧化分解,是河流水体微生物的直接碳源,也是河流水体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近些年来,包含水库拦截、地表水取用及地下水开采的人为水调节活动改变河流水文、水力过程,影响河流与近海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因此,厘清河流碳的运输特征颇为重要,对全球碳收支估算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9月11日,中国石化今年最大的国内外部市场地震勘探项目——博源1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在新疆柯坪正式开工。
在全球气候和土地利用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深层土壤有机碳在碳管理和碳循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区域尺度上,深层土壤样品获取困难,导致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缺乏。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