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岩石学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岩石学相关记录247条 . 查询时间(2.127 秒)
最近,《中国科学》英文版(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资源地层学与古地理学院重点实验室陈旭院士等与中石油研究院、南方公司及中石化研究院、西南分公司等单位的青年学者合作发表的题为“黔渝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黑色笔石页岩的阶段性渐进展布模式”的论文,在国内引起石油地质界同行的关注。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赵来时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发表题为Raman spectral, elemental, crystallinity, and oxygen-isotope variations in conodont apatite during diagenesis(牙形石磷灰石的拉曼光谱、元素...
近日,受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委托,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环境领域“黄河中游砒砂岩区抗蚀促生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验收会。来自项目组织单位水利部的同志参加了会议。验收专家组由11名专家组成,验收专家组审阅了项目的验收材料,在听取项目汇报和质询讨论的基础上,对项目完成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了审核评价,一致同意通过项目验收。
近日,受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委托,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环境领域“黄河中游砒砂岩区抗蚀促生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验收会。来自项目组织单位水利部的同志参加了会议。验收专家组由11名专家组成,验收专家组审阅了项目的验收材料,在听取项目汇报和质询讨论的基础上,对项目完成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了审核评价,一致同意通过项目验收。
为庆祝南京大学建校115周年,应我校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科技处处长徐夕生邀请,英国杜伦大学教授、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牛耀龄于2017年5月25日赴我校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学术访问。牛耀龄教授是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英国地质学会fellow;曾任国际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地科联固体地球组成和演化委员会主席;曾担任诸多国际地学期刊的编委。长期...
随着我国对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需求日益突出,我国西部地区长距离输水隧洞的安全建设、水电开发过程中库岸边坡的稳定性等问题逐渐凸显。水物理化学作用是造成岩体损伤和力学性质劣化的重要原因,岩石水物理化学作用效应已成为制约长距离输水隧洞、库岸边坡安全稳定性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地质灾害与3S技术课题组研究员刘建等从细观层面分析了砂岩的水物理化学损伤机理,提出了砂岩弹塑性和蠕变力学...
近日,我校地球科学学院大地构造中心Timothy Kusky教授团队在“克拉通岩石圈减薄”方向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长期以来,关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大规模减薄机制尚存诸多争议。克拉通作为大陆最稳定的地质单元,占全球大陆面积的50%以上,是生命演化的关键场所,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产地。其演化一直以来都...
2017年4月26日,AGU知名期刊《Water Resources Research》上刊发了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易智星博士的论文——高精度孔隙网格重建(Pore network extraction from pore space images of various porous media systems)。
地幔过渡带是指地下410-km和660-km不连续面(间断面)之间的地幔部分,是联系上下地幔的纽带。俯冲的海洋岩石圈和地幔过渡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通过对410-km和660-km间断面深度的探测,可以为了解地幔温压条件、物质组分、岩石圈深俯冲等地球深部动力学问题提供重要途径。西北太平洋俯冲带北起千岛群岛,中经日本伊豆-小笠原地区,南至马里亚纳群岛,是世界上最典型、最集中...
碱性岩通常形成于伸展环境,具有富碱和不相容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来源于深部富集地幔,是探索地幔交代和深部地球动力学的“岩石探针”。碱性岩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岩浆演化过程(如结晶分异、地壳混染、自交代或者后期蚀变等过程),很难反演其原始岩浆成分,因此,通过全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很难示踪地幔源区性质和交代过程。在上述背景下,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朱昱升博士、杨进辉研究员和王浩博士...
地球的内部组成和结构是目前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Science杂志曾公布125个今后人类将致力解决的、最具挑战性的关键科学问题,其中“地球内部是如何运行的”被列为第十个科学问题,位于地球科学领域之首位。这是因为人类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还非常有限,固体地球的半径达6400公里,而我们目前钻探最深只能到达12公里深处。上天不易,入地更难,我们只能通过出露于地表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岩石,来推测地球内...
大火成岩省指相对集中的一段地质时期内形成的连续的、体积庞大的由镁铁质火山岩及伴生的侵入岩所构成的岩浆建造,包括大规模喷发的溢流玄武岩和岩浆供体产生大型放射状岩墙群。大火成岩省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上最大的岩浆热事件的产物。大多数大火成岩省主要由相对演化的拉斑玄武岩所组成,岩石结构为无斑隐晶质或只含有少量斑晶。然而实验岩石学以及地球化学质量平衡计算表明,大火成岩省的玄武岩是饱和橄榄石、斜长石和辉石等矿物的...
近日,我校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陈立辉教授课题组在钾质玄武岩成因研究获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在著名地学综合性刊物《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和《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刊发。玄武岩是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是了解地幔的化学组成与演化的窗口。钾质玄武岩(K2O/Na2O>1)是玄武岩的一个重要亚类。...
应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经绥研究员邀请,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国际著名地质学家、地球化学家皮尔斯(Julian A. Pearce)于2016年10月底来所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合作交流,期间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广大师生做了两次专题讲座,增进了科研人员对国际前沿地学研究的认识,拓宽了的国际视野。此次来访是Pearce教授地质所海外访问学者计划(2016年10月-2017年10月)的一部分,主要工作目标为开...
应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刘传周研究员之邀,美国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资深研究员Henry Dick教授顺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Henry Dick教授长期从事大洋岩石圈形成与演化的研究,是国际海洋地质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自1976年起,共参与30个航次的大洋科学考察,并以首席科学家身份主持了其中的15个航次。已入选为GSA和AGU的Fellow,并于2011...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