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空间天文学 >>> 红外天文学 紫外天文学 X射线天文学 γ射线天文学 中微子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空间天文学相关记录298条 . 查询时间(4.634 秒)
2021年2月19日,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学)在线发表了慧眼(HXMT)卫星最新观测结果:慧眼卫星发现首个跟神秘的快速射电暴相关联的X射线暴,确认其来自银河系内的磁星SGR J1935+2154,并在国际上首先证认该X射线暴包含的两个X射线脉冲是快速射电暴的高能对应体。这一发现,与国际上其它望远镜的观测一起,证明快速射电暴可以起源于磁星爆发,破解了快速射电暴...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近期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高能天体物理研究团组硕士研究生李臣、研究员张国宝、研究员王建成等对一类非常罕见的多峰I型X射线暴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四峰结构的热核暴,发现大部分多峰热核暴处于双色图的“转换态”,并指出这类多峰热核暴可能来自中子星表面高纬度点燃...
近日,科睿唯安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数据库)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大学空间科学学科领域首次进入全球前1%。1月27日,澎湃新闻从北大获悉,至此,北大在ESI总计22个学科领域中,首次全部进入全球前1%,成为我国内地第一所22个学科全部进入前1%的高校。据北大相关负责人介绍,空间科学及其应用已深入渗透到经济、社会、人类日常生活和军事活动中,与重大科学突破、人类生存发展和国家战略密切相关。2016年,...
天文专家介绍,小行星吴伟仁星将于1月24日“冲日”,此后10多天内,在天气晴好的条件下,感兴趣且有条件的公众,可借助大口径天文望远镜在繁星背景中找到它的“倩影”。
日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空间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与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联合申报的“北斗全球系统试验卫星空间环境探测与试验技术”项目获得2020年度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斗全球系统试验卫星空间环境探测与试验技术”项目中的“粒子辐射效应探测试验”由空间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承担。实验室自主研发的粒子辐射效应探测器实现了对导航轨道...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通过研究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和欧洲航天局盖亚空间望远镜(Gaia)取得的数据,发现591颗高速星,其中43颗能够摆脱银河系引力束缚,未来飞出银河系。这是自第一颗高速星发现以来,一次性捕获高速星最多的研究工作,将人类历时15年使用多个望远镜发现的高速星总量(550余颗)翻倍,使目前发现的高速星数量突破1000颗,扩充了高速星的样本。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7日发布消息说,由该院牵头承担的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系统”(又称“鸿鹄专项”),其科学数据共享服务门户网站——临近空间数据共享服务系统近日已正式上线,为全球用户提供多学科领域临近空间科学数据的多模式检索、信息在线浏览与下载服务。中科院空天院介绍说,鸿鹄专项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由中科院定量遥感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承担建设,集成专项历...
2020年11月14至16日,紫金山天文台(紫台)第十五期“西天取经”论坛——暗物质与引力波研讨会在紫台仙林园区顺利召开。本期论坛由紫台暗物质和空间天文研究部承办,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理论所、广西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犹他大学和韩国中央大学等10余所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的数十名青年专家学者与会,由紫台青促会提供经费支...
太阳风中的高价重离子和地球大气逃逸出的中性成分碰撞,发生电荷交换(solar wind charge exchange, SWCX),从而辐射X射线。以此为原理对地球磁层进行X射线成像探测将有望首次在大尺度上揭示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在成像探测过程中,视线方向的X射线信号将被叠加,损失掉了一个维度上的信息,因此最终观测到的二维图像将无法提供视线方向的信息。但是,磁层顶是三维结构,如何通过...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周煦之、宗秋刚教授和博士研究生李京寰、杨帆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构建自洽的等离子体平衡态模型,对太空中观测到的嵌套型磁洞进行了动理学重构。该模型与观测结果高度一致,证实了磁洞作为稳定的抗磁结构,其磁场强度的下降源自于其束缚的等离子体。这一工作为理解太空中磁洞的形成及其在空间等离子体湍流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启示。相关成果以“Self-consistent kinetic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早已与多家美国太空公司建立起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开发“引爆点”(Tipping Point)技术,即潜在的革命性太空技术。 而据NASA官网近日消息称,NASA持续和工业界合作,协同开发一系列技术——包括与14家公司签下了价值数亿美元的“引爆点”技术合同,以争取在10年后,实现在月球的持续生存,并为载人火星任务铺平道路。
由中山大学牵头的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中心开始建设。该中心将重点开展致密星与引力波源、恒星与系外行星等多个天文学领域的研究,打造粤港澳天文学研究平台。据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余聪介绍,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简称CSST)计划于2024年发射入近地轨道开展巡天观测,是中国的空间光学天文台,将为中国科学家提供观天利器,为中国开展重大原创性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2020年9月25日,2020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公布,9大领域的50位青年科学家经层层选拔,脱颖而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李婧研究员荣膺天文和地学领域“科学探索奖”。李婧,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致力于面向天文应用的太赫兹高灵敏度超导探测技术研究。先后在空间天文应用太赫兹超导混频、大规模阵列超导探测器芯片和单片集成三维谱仪等多个方面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曾获得国家基金...
中国科技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张国庆教授团队,发现一种亚克力树脂在γ射线的辐射下可以定量释放酸性物质。基于此,团队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全新的可用于检测γ射线辐射剂量的亚克力树脂薄膜传感器,可通过薄膜荧光颜色变化直接判断辐射剂量的大小。研究成果日前表于《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上,并且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国际专利的申请也在进行中。
近年来,宇宙线对全球天气/气候的影响逐渐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作为地球大气电离的主要电离源,宇宙线不断与大气粒子相互作用产生次级粒子,通过一系列的级联反应改变大气电离率、电导率以及电场强度,并通过传导作用改变全球大气电流环路以及整个地球大气的电学环境。闪电活动不仅是大气电学的核心过程、维持全球大气电流环路的重要环节,而且是破坏力巨大、全球频发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因此,研究影响闪电活动变化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