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天文学相关记录299条 . 查询时间(3.322 秒)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法国斯特拉斯堡天文台、浙江大学等,探究了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CSST)对于本星系群矮星系的探测能力。该研究表明CSST将拓展近邻矮星系的搜寻概率。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上。
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简称FRB)是宇宙中一类持续时间为毫秒量级的超亮射电脉冲信号,其起源和产生机制是当今天文学的谜题之一。2007年天文学家首次在脉冲星巡天数据中发现FRB后,FRB的研究迅速成为天文学前沿热点之一,2023年度邵逸夫天文学奖近期被授予FRB的发现者。2020年4月28日,加拿CHIME射电望远镜和美国STARE-2探测器探测到来自银河系内一颗名为SGR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法国斯特拉斯堡天文台、浙江大学等,探究了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CSST)对于本星系群矮星系的探测能力。该研究表明CSST将拓展近邻矮星系的搜寻概率。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上。
脉冲星是快速旋转的中子星,是恒星演化到末期发生超新星爆发而形成的产物之一。脉冲星具有原子核的密度,是宇宙天然的极端物理实验室。它的超强引力场为检验广义相对论提供了独特条件。脉冲星测时可以准确测量其自转参数、天体测量参数、双星运动轨道参数,并可以通过自转参数推算脉冲星的磁场、年龄和能损率等。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利用我国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等多台望远镜对黑洞X射线双星MAXI J1820+070的爆发事件开展了多波段观测研究,发现了黑洞喷流的射电辐射和黑洞吸积流外区的光学辐射相对于吸积流内区高温气体(热吸积流)的硬X射线显示出罕见的长时标延迟现象(分别滞后约8天和17天)。该研究首次揭示了黑洞吸积流中磁场运输过程,以及黑洞...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邓林华与三峡大学副教授曾曙光,在太阳低过渡区的较差自转研究中获得新进展。该研究对剖析色球与日冕的连接层(太阳过渡区的较差自转在第24活动周的演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以Rot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lar transition region using SDO/AIA 304 images为题,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
系外行星科学是近年来国际天文学的热点研究领域。系外行星的形成、演化以及大气等存在着较多未解之谜。在一些近轨道的系外行星上,恒星剧烈的X射线和极紫外辐射加热可能引起大气产生流体动力学逃逸。在较多情形下,这种物质损失可能对行星演化历程产生决定性影响。
2023年8月18日,国际期刊《自然-天文》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韩金林领导的王绶琯巡天突击队的新成果,该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成功探测并解析了一批脉冲星B2111+46磁层中零星雨滴般的微弱矮脉冲辐射,这种矮脉冲辐射族群是国际上其他射电望远镜难以观测的脉冲星辐射新形态,揭示了脉冲星辐射濒临熄灭时其磁层结构基本不变的物理事实。
太阳风与行星磁层相互作用时,会在上游形成无碰撞激波——弓激波。影响无碰撞激波的重要参数之一是阿尔芬马赫数MA(太阳风速度与阿尔芬速度之比)。在不同MA下,无碰撞激波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不同行星轨道附近太阳风MA不同。由于离日最近,水星轨道处太阳风MA在所有行星中最低(约为4~6),尤其在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事件(ICMEs)经过水星期间,MA将会更低(约为2)。因此,研究水星弓激波是探究低马赫数无碰...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刘铁带领的ALMASOP国际研究团队(ALMA Survey of Orion Planck Galactic Cold Clumps),利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开展了针对猎户座巨分子云中72个普朗克冷云核的高分辨率观测,同时,通过分析观测数据,在其中一个云核中发现了罕见的、正在形成的四星系统。ALMA的观测揭示了该系统中带有独特的带状尘埃...
2023年7月29日,《科学进展》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美国内华达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天文与天体物理前沿所等组成的联合团队,通过FAST“快速射电暴的搜寻和多波段观测”优先重大项目开展的研究工作。该工作针对河内快速射电暴磁星SGRJ1935+2154的多波段观测,揭示其射电脉冲星辐射相。该团队通过对比脉冲星辐射和其X射线辐射轮廓相位,发现其所发出快速射电暴爆发与脉冲星脉冲具有不同的...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团组、射电天体测量与天球参考系团组、射电天文研究与技术创新中心团组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基于之前利用天体测量数据筛选奇异类星体样本的工作上,进一步挑选出2例双活动星系核候选体以及56例透镜类星体候选体,为利用欧空局盖亚(Gaia)卫星的天体测量数据搜寻并研究双活动星系核以及透镜类星体开拓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报》(MNRAS)上。
近年来,小天体(小行星、彗星等)已成为人类深空探索的热点。一方面,小天体保留了太阳系形成之初物质,可为研究太阳系和生命的起源提供线索。另一方面,近地小天体会对地球安全带来威胁,因而人们需要详查它的空间分布和轨道特征。我国天问二号任务将对近地小天体2016HO3进行采样返回、对主带彗星311P进行绕飞研究,获取了它们的轨道参数、表面物质组分、磁化强度、内部结构以及周围空间环境特征等,为探究小天体形成...
2023年7月27日, 《自然》(Nature)发表了围绕中国天眼FAST发现的最新成果。武汉大学天文学系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完成的题为《微类星体中的亚秒级周期射电振荡》(Sub-second periodic radio oscillations in a microquasar)的国际合作研究成果,揭示了黑洞喷流的复杂动力学特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与合作者,在天体X-射线暴重要反应26P(p,γ)27S热核反应率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