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信息技术 >>> 光计算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光计算相关记录204条 . 查询时间(4.594 秒)
冯泽心,男,2016年7月受聘为特别副研究员(预聘助理教授),2018年受聘为博导。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光学工程的前沿代表性方向—自由曲面光学以及深度融合应用数学、光传输物理机制以及高性能计算的计算光学。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分项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负责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参与)等项目。在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著名光学期刊上...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王涌天、黄玲玲教授团队与香港大学张霜教授合作,提出了一种基于达曼涡旋超表面的光束微分运算方法,实现了数学函数微分加减运算的全光表达。第一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黄玲玲教授团队博士生张雪,王涌天教授、黄玲玲教授和张霜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题目为Basis function approach for diffracti...
近日,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李骏教授课题组以及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周永彬教授课题组,联合富士康量子计算研究所所长Min-Hsiu Hsieh研究员以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H.Vincent Poor教授在国际著名综合类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
2022年6月17日,上海光机所微纳光电子功能材料实验室与复旦大学合作,在碳化钛(Ti3C2Tx)纳米片的非线性光学响应和超快载流子动力学特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制备了基于Ti3C2TxMXene宽带超快非线性激活器,并对其进行了原理性验证,揭示了Ti3C2Tx在光计算应用方面的潜力。相关成果以“MXene-Based Broadband Ultrafast Nonlinear Activator ...
张博,助理研究员。2012年至2015年在长春理工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学习,2016年至2020年在长春理工大学光学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获工学博士学位,2020年8月至今在长春理工大学就职。发表SCI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持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发改委项目两项,作为主要参与人承担军委科技委课题一项,担任Optics Express、Applied Optics、Optic Communic...
2022年4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学院、巴黎第十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团队提出可直接对光信号进行频域调制的超构透镜,突破了现有全光运算系统在器件集成度和算法多样性方面的限制。研究成果以《基于超构透镜的单层图像处理器》(Single-layer spatial analog meta-processor for imaging processing)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
2021年12月26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人士共同评选出的2021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潘建伟院士团队的“‘祖冲之号’‘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杨睿智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参与的研究成果“我国科学家观测到迄今宇宙中最高能量光子”入选2021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同时入选的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秀雄教授团队的“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被证明”与...
计算光学成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编码方式和解码算法的设计。传统方法使用光学知识设计光信号的编码采集系统(正向物理模型),然后使用模型驱动的优化算法求解逆问题实现解码重构。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智能计算光学成像技术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对正向编码模式和逆向解码算法进行智能设计,极大的降低了成像系统的设计难度,但存在数据获取困难、泛化性及可解释性差等问题。课题组此前使用模型驱动的方式优化神经网络参数,无需训练数...
2021年10月21-27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本次展览以“创新驱动发展 迈向科技强国”为主题,展览分为百年回望、基础研究、高新技术、重大专项等12个展区,共设展项目1740项,重点展示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和社会民生领域取得的一批重大成果。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张新亮教授团队董建绩教授的研究成果“超宽带可重构光子运算集...
2021年10月21-27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 本次 展览以“创新驱动发展 迈向科技强国”为主题,集中展示了“十三五”以来 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工作重大决策部署、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多维光子学实验室(MDPL:M ulti-Dim...
李常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科院青促会会员,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0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进入南京天光所博士后流动站进行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2012年博士后出站留所工作至今。目前,主要从事自适应光学、相位恢复和计算光学波前传感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多个国家自然科学...
目前,求解计算成像中的逆问题通常需要知道成像物理模型和物体先验信息。但是,在很多实际应用中,物理模型并不能被准确地表征,这会导致模型不确定性,影响重建物体图像的质量。为了减小模型不确定性的影响,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贝叶斯近似方法或者数据驱动深度学习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模型不确定性,但是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因此,在少量测量下进行模型不确定性估计是科研人员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在极紫外光刻的计算光刻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针对极紫外光刻提出了一种基于厚掩模模型和社会学习粒子群算法(social learn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SL-PSO)的光源掩模优化技术(Source and mask optimization, SMO)。仿真结果表明该技术的优化效率优于国际上常...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计算光刻技术研究中取得进展。关键图形筛选技术是决定光源掩模优化技术(SMO—主要计算光刻技术之一)速度与效果的关键技术。近期,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提出了一种SMO关键图形筛选技术,并联合中科院微电子所研究团队,利用国际主流商用计算光刻软件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技术优于国际同类技术水平。部分研究工作已发表在《光学快报》[Optics Expr...
王本新,博士,副教授,硕导。江南大学理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系教师。2015年6月博士毕业于湖南大学物理学专业。目前主要从事微纳计算光学的理论与设计研究。曾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多篇SCI论文,其中三篇ESI高被引论文,他引数百次,担任包括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Nanoscale,Nanotechnology,Optics Exp...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