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 蒙古族文学 藏族文学 维吾尔族文学 哈萨克族文学 朝鲜族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相关记录784条 . 查询时间(3.166 秒)
杰出的现代作家老舍     舒庆春  老舍  现代作家  猫城记       2008/7/15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北京人,出身于正红旗满族。   他出生于清末“多事之秋”的戊戌年年底。家境贫寒。父亲舒永寿,是一名守卫京师皇城的正红旗护军甲兵①,1900年,在抗拒八国联军入侵首都的战役中,阵亡殉国。在城陷之后,侵略军疯狂抢劫城中的每条胡同,刚满一岁半的老舍,也险些丧生于强盗的刺刀之下。 ...
中国文学研究界只有普遍具备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才能真正开辟有效协调国内多民族文学关系的健康局面,才能真正走上亲近与尊重国内各个兄弟民族文学的康庄道路。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意义包括:完善知识结构,补充历史书写,提升学术基点,丰富科学理念。需要从科学和政治两个层面,讲清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完成这一带有根本性的学术理念的转化,此任务业已历史性地落在当代学人们的肩头。
关于被遮蔽与被误读的     满民族  被误读  被遮蔽       2008/7/14
20世纪前半期,对曾经在东亚版图上风光无限的满洲人来说,可谓是一场沧海桑田般的转折。不仅对他们的社会地位,连同对他们的舆论评价,均在瞬间完成了一次全新的格式化。因为满洲人的社会性跌落直接换来的是对数千年古国封建时代的终止,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告捷,故而这场变迁的失势者们似乎有理由被推搡到最可耻最肮脏的去处。“革命”的结局是和平易帜,其直接对象清政权的上层人物,除丢掉了国家控制权及显赫的地位,大多...
满族在自己先民的口承文学时代,就养成了普遍喜好讲唱文学的嗜好。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在下层旗人中间,逐渐出现了一种与本民族旧式文学嗜好相吻合的娱乐形式──“子弟书”。子弟书是一种鼓曲艺术,因首创于以满族为主体的八旗子弟中间而得名。它通过演唱来娱人,表演时以三弦伴奏,一唱到底,句式以七言为主,加入衬字时也可以一句多达十数个字。作品一般都不长,大多是以传统文学作品的片断为内容来编写,例如著名的段子中,就有...
本文拟就阿库乌雾的彝文诗集《冬天的河流》,以文本的“解构”和“重构”的文化策略为解读线索,翻译其中部分诗节作文本凭据,为读者呈现这本越来越成为“天书”的诗集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品质和文化内涵,并尝试从时代背景、创作主体的创作心理历程、叙事范式的转型、文化思维模式的深层变迁等角度切入予以文化诗学上的阐释。
巴黎第七大学教授保尔·巴迪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老舍小说创作,探讨老舍独具的民族素质与其作品内蕴及社会生活的关系,对其小说创作的总体特点和若干经典作品提出了新的看法。本文对巴迪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
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有明显的国民党政治背景,其对“民族意识”诠释中也存在着诸多矛盾性和保守性,但由于民族文艺的建构符合世界潮流和中国需要,因此,这一文艺运动的发动也决不是一无是处,我们应该以历史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对其做出客观的评价。
满族在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先后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推出了曹雪芹、文康、老舍三位语言艺术的“圣手”。清代北京旗族通力模塑的北京话及其表达,是日后走向创作辉煌的老舍,生来便得以享有的一笔巨大财富。老舍这个从满族语言传统路径里走来的写家,在20世纪20年代,与中华民族最时尚最迫切的文化取向不期而遇。满族的语言天分,以及毕生对语言艺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探索,是老舍在语言艺术造诣和成就上面翼盖一代的...
满族文学辞条     民族文学  辞条  满族文学  口头创作       2008/7/10
Manzu wenxue 满族文学  满族约982万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内蒙古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有文字,现在多通用汉语文。满族文学,是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满族作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出现之后的民族文学。 ...
清代是汉语北京方言出现大幅度变异的时期,这种变异主要是得其影响于满族的入主中原及定鼎京师。清代的整体文化态势使满语淡出于历史文化场域,满族却通过与原来操汉语民族间能动而充分的双向交流互渗,将自身在语言方面的系列信息乃至语言习性,铸入到了北京方言之内。北京方言的突出特点——轻重音处理方式与“儿化韵”大量使用,以及若干满语词汇的留存,都与满人长期打磨玩味北京方言有关。满人在学说汉语文的过程中,本能地规...
满族文学研究漫笔     民间文化  满族文学       2008/7/9
“满族文学”,在我国文学领域,甚至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领域,都是一个晚近才出现的概念。然而,概念的迟到,并不意味该概念所指代的事物本身也出现很晚。应该说,满族文学实体,是与满族这一民族称谓共起始的,只是人们在一个历史过程中还未习惯将其作为一种民族的整体文学来看待而已。 满族是一个重视发展自身民间文化的民族。历史上长期处于高寒地区的渔猎经济生活之中,他...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风起云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不懈奋战,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英杰。满族革命家高崇民,是他们中间特别值得尊重的一位。 一   高崇民,满族镶白旗人,1891年11月14日出生在奉天省古黄龙府(今辽宁省开原县)柴河沟靠山屯。原名恩浚,后更名健国,字崇民。   崇民的父亲高东园,是当地少有的一位知识分子。他一生从事教育,学问渊博,性情耿直,常常为了乡亲...
老舍和他的小说创作     舒庆春  小说创作  老舍       2008/7/7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北京满族人。   他出生于清末“多事之秋”的戊戌年年底。家境贫寒。父亲舒永寿,是一名守卫京师皇城的正红旗护军甲兵①,1900年,在抗拒八国联军入侵首都的战役中,阵亡殉国。在城陷之后,侵略军疯狂抢劫城中的每条胡同,刚满一岁半的老舍,也险些丧生于强盗的刺刀之下。   作家的童年极其惨淡。寡母马氏独力支撑着一家四口的生计,为了养活身边的子女,...
老舍的文学艺术调式,常常取决于其出身民族——满族的历史文化资源。幽默,或者说呈现在悲剧状态之上的幽默气质,是老舍特立独标的文学特征,亦可视为老舍受满族历史文化影响至深,而留下的民族文化印记之一。老舍继承了满人的幽默天性,在文学创作中汲取了正反不同的经验教训,确立了自己的幽默观。经过毕生的写作实践,到晚年其幽默艺术风格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我是35岁之后才介入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工作的。大学毕业那年,1982年,我33岁,自己选择了比较陌生的学术研究工作,在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比较有兴趣的是本民族——满族的文学和文化研究。两年后,调动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在编辑工作中,切感民族文学批评和理论方面的异常薄弱,于是也便在从事编辑工作和满族文学文化研究的同时,撰写部分各兄弟民族当代文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