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周秦汉文学 魏晋文学 南北朝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宋代文学 辽金文学 元代文学 明代文学 清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相关记录1575条 . 查询时间(7.527 秒)
简析训诂术语“犹”     简析  训诂  术语    乌兰       2013/11/25
简析训诂术语“犹”。
《鬼谷子•符言篇》研究     鬼谷子  符言篇  研究  李学勤       2013/11/25
《鬼谷子•符言篇》研究。
论朱子《论语集注》与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关系。
明清时期,朝鲜与中国保持典型的“册封—朝贡”关系。但在传统华夷意识的影响下,朝鲜使臣对待清朝的态度远不像对待明朝那般恭谨虔诚,表现出异常复杂的心态。一方面,他们迫于满清的政治压力履行历年的朝贡义务;另一方面,基于“小中华”和“礼仪之邦”的文化优越感,他们又对文化底蕴相对贫瘠的清人持有排斥的情绪。康熙五十九年和雍正十年,朝鲜文臣李宜显两次以正使身份赴清,根据沿途见闻撰写了使行日记《庚子燕行杂识》和《...
与文人学者科举入仕的同时,明清江南诸多工匠通过技术入仕做官,是传统工匠现代转型与近代技术经济兴起的重要表现。文章在概要介绍余同元教授《传统工匠现代转型研究——以江南早期工业化中工匠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为中心》一书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就其中“传统工匠技术入仕”等相关内容进行研读分析,并补充清代史例以探讨江南工匠技术入仕及其对技术经济兴起的历史影响。
宋代洛学派之文学观     宋代洛学派  文学       2015/5/12
宋代洛学派之文学观。
晚清西学东渐:翻译出版的媒介张力。
钱谦益在《钱注杜诗》中抒发隐衷的事实早为前人指出,本文认为钱氏隐衷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借挖掘杜诗对帝王的讽喻抒发对崇祯帝的不满,借房琯抒写自己在“阁讼”案中的不幸遭遇,及入清后思念故国,暗中参与复明活动企望人知的种种复杂心态。这些隐衷的抒发使《钱注杜诗》既有新警深刻,功不可没之处,又有牵强附会,受人诟病的地方。
奝然与《孝经》     奝然  孝经  古籍       2017/8/23
关于奝然入宋之时是否带来了中国散佚已久的《孝经》的问题,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日本学者当年在考证奝然入宋时是否携带中国的古籍并将之进献给宋廷的问题上,基本上是众口一词的,他们认为奝然在谒见宋太宗之时把《孝经》和《越王孝经新义》两卷经书献给了宋廷,这就是说奝然开启了汉典籍回归中国的先河。其代表人物有西冈虎之助和木宫泰彦[①]等人。中国方面也有很多学者同意这种看法,近年出版的一些论文和著作[②]中就可...
南京大学明清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1月。主要工作内容,一是常规性地招收和培养博士、硕士生;二是培养或引进有关人才,使得中文系在明清文学研究方面的某些薄弱环节尽快得到弥补;三是在开展传统研究的同时,积极发展新的方向,从不同方面,全方位地同国际学术界对话;四是从事《全清词》的编纂。2000年5月,明清文学研究所成功地主办了“明清文学与性别”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家学者60馀人参加会议,引起了积极的反...
古代文学教研室具有悠久的学术传统,在历史上形成了以实证性研究为主的严谨学风,目前拥有较强的科研、教学力量。本学科于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1987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现在编教员15人,其中教授9人(7人为博导),副教授5人,讲师1人。教研室主任为俞士玲教授。古代文学教研室承担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中文系各专业必修的重点基础课,2000年被南京大学评为优秀...
本文将主要从军事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关羽襄樊之战,尽量以当时当地的情形还原当事人的思想和行动,以揭示历史的真相和总结成败的经验。后世对这类战役的描述,往往不是具有足够军事知识的人所作,限于小说家的想象力和普通读者的理解能力,经常将战争胜负和作战方法过分简化为“计谋”,“火攻”之类,流传甚广,贻误甚多。关羽襄樊之战被公认为蜀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其结局直接和深刻地影响了后面两场战役,同时也是过程最曲折,...
古典诗词名物的实证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实证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古典诗词中涉及的名物词很多,而且每个名物词既有其原生状态的内涵,又有处于诗词中的文学和文化含义。以女子穿戴的金银饰品为主要关注对象,从特定角度对唐五代诗词的名物属性进行研究,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唐五代诗词中金银饰品的类别划分;第二,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声色表现;第三,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意象组合与传递;第四,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
《旧墨六记:梨园旧迹》一书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进行探讨;注明材料来源不仅关乎礼仪与道德,而且事涉规范与科学性。
中国古代文论与中国古代哲学在运思方式上有着深刻的一致性,都是植根于中国古代学人必须应对的社会历史需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世界,特别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基本考量。这种与有着“逻各斯中心主义”特点的西方传统学术的运思方式的确大相径庭。在中国古代学术话语中,“体”,也包括“体道”、“体物”、“体认”、“体悟”等语词可以说最为集中地呈现着中国古人的这种运思方式的总体特征。这种特征的核心之点是在“物”“我”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