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计算机科学技术 >>> 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理论 自然语言处理 机器翻译 模式识别 计算机感知 计算神经网络 知识工程 人工智能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人工智能相关记录12688条 . 查询时间(2.38 秒)
李旭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8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 23篇),获发明专利32项、软件著作权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2项,参编专著1部。
田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面向航空航天对地观测和深空探测等领域,一直从事高光谱遥感,目标光辐射传输模型、高光谱特征模拟、光谱识别、参量反演以及影像智能解译等研究。
李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1.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2.遥感成像系统性能与应用能力评价;3.模式识别。
高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1.大尺寸几何量测量;2.光电精密测试;3.机器视觉。
王刚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副研究员。201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天体敏感器技术、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嵌入式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SCI论文10余篇,申请多项发明专利。作为负责人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国防科工局高分专项、民用航天预研项目、国防863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个课题...
李小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副教授。长期从事激光雷达探测与成像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一直专注激光雷达系统设计与误差校正方法研究,突破高精度指向校正和混叠信号高速测距关键技术,研制三维成像激光雷达、高速在线测距激光雷达、小型化激光雷达等多套装备,应用于航天型号装备、国内首套“机载高光谱激光雷达”装置,嫦娥七号激光雷达测试与仿真预研体系中。
魏新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研究方向:1、精密光电测量;2、天体敏感器及天文导航;3、机器视觉。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圳理工大学(筹)蔚鹏飞研究员团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神经科学研究中,提出了一种研究社交行为的小样本学习计算框架模型(SBeA),实现了自由社交动物模型的无标签、高精度三维姿态估计、零样本身份识别和精细化社交行为分类,解决了精确检测动物社交行为的多个重要难点,有望创新社交行为神经环路机制的研究范式。2024年1月8日,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机器智能...
刘敦龙,男,副教授,生于1987年,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为软件自动生成与智能服务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2009年毕业于济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自然地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5年7月进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软件工程学院任教,2019...
2024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蔚鹏飞研究员团队在人工智能领域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机器智能》(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期刊发表了题为 Multi-animal 3D social pose estim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behavior embedding with a...
记者2024年1月8日从安徽大学获悉,该校人工智能学院叶盛教授、孙长银教授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江俊教授等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利用人工智能、分子动力学模拟和量子化学理论计算方法,高效准确地模拟了完整真实蛋白质的Amide Ⅱ区域红外光谱,为蛋白质的氢键动态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持。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上。
何晓曦,男,副教授,生于1978年,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混合现实与虚拟仿真实验室负责人,ACM Professional Member(美国计算机协会专业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高级会员。“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以负责人或主研的身份承担纵向、横向项目,包括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工信部电子发展基金、总装预研、省市及横向等项目若干。发表核心以上论文若干,获国防科技成果鉴定1...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我校公共事务学院左晓栋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人工智能时代大国跨境数据战略竞争与中国应对研究”(批准号:23&ZD335)获得立项。
2024年1月3日下午,“师传身教 智融科创”AI江南大讲堂第二十一讲在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B310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邀请美国威廉玛丽学院计算机系助理教授邵华杰博士为学院师生作《利用解耦表征增强AI可解释性和鲁棒性》学术讲座。学院副院长钱鹏江、数字媒体技术系讲师左云及50余名学生参加讲座。
2024年1月5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智能所两篇科研论文同时被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会议AAAI 2024接收。两篇论文均出自谢成军与张洁团队,第一作者为硕士生何炫华,团队成员李瑞、颜科宇、胡涛等为论文算法设计思路、部分实验和论文撰写做出了贡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