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物理学 >>> 生物信息论与生物控制论 生物力学 理论生物物理学 生物声学与声生物物理学 生物光学与光生物物理学 生物电磁学 生物能理学 低温生物物理学 分子生物物理学 空间生物物理学 仿生学 系统生物物理学 生物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生物物理学相关记录2743条 . 查询时间(1.098 秒)
植物一般不能自主移动,但许多植物依赖流体静力和渗透压产生大幅度的器官运动以适应外界环境。近二十年来,这一现象在生物力学和生化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进展,但在细胞和分子机制方面还是一个全然未被探索的领域。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微纳加工技术,制备了类蚊口器仿生柔性神经探针。该探针能够穿透硬脑膜实现多脑区微创植入,可感知植入过程中颅内血管的存在并提供损伤预警,可实现大脑神经信号的术后即时采集和长期稳定跟踪。相关研究成果以A mosquito mouthpart-like bionic neural probe为题,发表在《微系统与纳米工程》(Microsy...
2023年7月28日-30日,2023全国太赫兹生物物理年会在四川成都召开,骞爱荣教授团队参加此次会议,本次大会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太赫兹生物物理分会主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等多家单位承办。本次大会邀请了知名院士、专家学者就太赫兹生物物理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前沿理论与技术做相关大会报告。
2023年7月27-30日,生命学院在创新港举办了拉曼光谱仪器研制及生物医学应用研讨会。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主任、苏州大学副校长姚建林教授,光散射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山大学陈建教授,以及来自中科院物理所刘玉龙研究员、武汉大学胡继明教授、南京大学龙亿涛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张韫宏教授、华中农业大学韩鹤友教授、上海大学尤静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叶坚教授、江苏海洋大学黄保坤高工等专家学者及来自陕西省食...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专利:一种基于仿生曲面复眼的超大视场偏振相机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专利:仿天然黄毛掌植物结构的聚合物针刺簇阵列及其制备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国辉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刘默芳团队、上海科技大学教授刘如娟团队等合作,揭示了piRNA长度调控机制,并发现其调控异常会导致男性不育。相关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上,并被选为封面文章和研究亮点。
2023年7月13日,上海微系统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微纳加工技术制备了一种类蚊口器仿生柔性神经探针,能够穿透硬脑膜实现多脑区微创植入,可感知植入过程中颅内血管的存在并提供损伤预警,并可实现大脑神经信号的术后即时采集和长期稳定跟踪。相关研究成果以“A mosquito mouthpart-like bionic neural probe”为题于2023年7月12日发表在学术期刊Microsy...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专利:一种仿天然血管中膜层结构与功能的组织工程支架
胡升,男,工学博士,副教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生化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酶工程、合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包括工业酶的筛选、分子改造、高效重组表达和大规模制备,以及大肠杆菌、毕赤酵母等底盘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系统、能量代谢系统的改造和强化研究。
液-液相分离形成的凝聚液滴因类细胞质的内部环境、选择性富集分子的性质和动态的组装能力,被广泛用作人工细胞(器)进行研究。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中广泛存在的无膜细胞器是液-液相分离形成的凝聚液滴。它的形成以及解体与细胞中的多种信号传导、代谢过程相关。然而,这些凝聚液滴易于融合,会导致结构稳定性较低,因而限制了其结构高级次化和功能复杂化。
仿生肌肉纤维在外界刺激下能够产生类生物肌肉的收缩运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驱动器,有望推动仿生软体机器人、智能变翼飞行器、可穿戴及可植入医疗技术等方向的创新发展。螺旋仿生肌肉纤维凭借其独特的驱动放大结构可以输出优异的驱动性能。但在收缩前需要对螺旋仿生肌肉纤维施加张力将纤维相邻的螺环分开为其收缩提供空间,而且其回复过程也需要相同的应力将纤维拉回原长,这导致在一个驱动循环过程中螺旋仿生肌肉纤维的净做功为零。
脆性材料作为结构或功能部件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器件和组织工程等领域。由于人工脆性材料对微裂纹和不易察觉的缺陷较为敏感,在长时间的循环载荷作用下,易累积损伤产生疲劳裂纹,进而存在失效的风险。随着可折叠穿戴设备的发展,对具有高疲劳抗性的可变形功能材料的需求日益凸显。通过模仿典型的生物矿物材料如珍珠母、骨骼等的结构设计可以提升脆性材料疲劳抗性,但依赖于疲劳裂纹扩展过程中增韧行为,而一旦裂纹开始扩展...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专利:一种高通量微流控生物力学长期刺激系统及其应用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研究人员多年来致力于改进纳米孔技术,该技术可让DNA分子通过膜上的小孔以测量离子电流,研究人员则可以通过分析核苷酸在电流通过时的扰动情况,来确定DNA的核苷酸序列。该研究19日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